田野民俗志(第2版)

四、泾阳民间水管理传统中的权力象征与现代变迁

字体:16+-

泾阳老人说:“天下县,泾三原”,意思是说,泾阳县和相邻的三原县,得天独厚地共享泾惠渠,吃水有老本,成了关中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但古渠水量不足,需要民间另外找水,并习染成俗,这在当地也成为历史。民间找到的水,是“民水”,为泾阳县不同村落所享用。据对泾惠渠管理局和民间水利会老人的调查,泾阳的“民水”与泾惠渠的“官水”,是两个管理系统。

继续分析泾阳县耍社火,可以进一步发现,在当地水管理系统中,民间的象征性管理与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有区别,也有互动和时代变化。

(一)官水是权力的标志,是官方控制的水资源

以泾惠渠为例。从地方志看,民初以来,当地官方的水管理职权范围为:划分水浇地的等级,控制放水秩序、时间、流量、水费、兴修配套水利设施:坝、井、抽水站、水库等。当年善理渠事的知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的事迹,至今受到传扬。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社会主义大锅饭,按村落地亩收水费,账目清楚。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改为按户收水费,许多社火队通过耍社火,建立家户与水管站的联系。但也有一些渠段假借收水费搞权钱交易,被农民斥为腐败。

(二)民水是神赐予人力的结合物,是民间社火控制的水资源

民水的类型有五种。

一是河水。如泾河水、冶峪河水。从前按民间契约使用,违反者往往挑起械斗,好勇斗狠者胜。

二是雨水。在我们调查的泾干镇12个村中,大多数五六十岁的村民都能谈出祈雨找水的详细经过。从访谈看,当地的男性农民每逢旱灾之年,在阴历五月左右,都要在马脚的带领下祈雨。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出过两个有名的马脚,一个叫保住,另一个叫张麻子。祈雨时,他们身穿蓝衣,头扎白布包巾,上顶黄表棱角,脚踩麻鞋,口含1.5米长的钢锥,手持七尺麻鞭,率队前行。据老人回忆,这条祈雨路线为:

城隍庙(或太壶寺)——花池渡柳家泉庙(柳毅庙)——翠花山娘娘庙——大曲村水落庵,窝水七天——县城西关(传说是翠花娘娘的出生地,马脚保住带领数村村民在此迎候)——县城东门(与柴焦村来的另一个马脚张麻子带领的祈雨队伍相撞,在十字路口处,争送湫水瓶权,举行神判仪式,赌胜)——两队之中的胜者,进城“夸水”(即安放湫水瓶)——入太壶寺

在这条路上,花池渡、大曲村和柴焦村,都是早年祈雨的必经之地,那里现在还是贫困村,这次都没出彩车。大曲村还是老人记忆中的民俗圣地——祈雨窝水的地方,这次甚至没有参加官方的社火。据当地传说,翠花娘娘是泾阳县西关村人,娘家在大曲村,年轻时出嫁到缺水的塬区云阳,后因婚姻不幸,逃回娘家,在半路上坐化。以后被道士收度,到秦岭的翠花山上成仙。老人传说,因为翠花娘娘的母亲和姥姥都住在大曲村,对大曲村的人有感情,所以至今大曲村的人祈雨都特别灵。社火中的锣鼓家伙,是祈雨仪式中必备工具。

当地女性也祈雨,方法是用水洗石狮子。狮子是社火中的圣物,与龙相对,从老百姓的观念看,龙狮相对、水火相克。

三是泉水。此为山区农民的饮用水。

四是窖水。此为塬上地带的家庭用水。

五是以古代水利建筑物为引水灵物象征求水。当地农民传说,供给泾惠渠的泾河是一条龙变的。民间至今有二月二耍社火、绕渠首、拜泾河岸上的龙王庙的习俗。近年演变为正月初一绕渠首和拜水电站、抽水站等水利建筑物。农民请求龙王保证他们一年有水。

“民水”的管理,都属于象征性管理体系为,具体特点有。

第一,相信超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水资源可以进行控制,掌握水权的圣灵有龙、狮子和独身女神。

第二,制定水规水册,按民间习惯法用水。

第三,在水量上,按照神判的决策使用,够用即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四,在水费上,按神费摊派,收支公开。

不管是对“官水”的管理,还是对“民水”的管理,社火都参与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化管理。不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社火的象征内容有所不同。例如,作为祈雨仪式,它能通过马脚、狮子和龙灯的配合,把民权转化为神权,以在找水成功或失败之时,避免大喜大悲,巩固民间管理的地位。据一位耍龙人的后代回忆说,在这种社火仪式中,有一个隐秘的动作,是拔龙牙(即拔掉龙头里的一根红蜡),男女群众争抢参加。龙牙象征出丁,丁多才能水旺。社火中某些行头器物的使用,如敲锣鼓,在祭神或求雨仪式中,都是巫术工具。那些社火的传说,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文化,适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别人信不信是小事,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相信,并为之喜怒哀乐。此外,社火活动中的踏土绕行,更是不可小视的细节,它能表达民众重“土”的观念,还能通过社火队员的脚步,把“土”与“水”相连,象征着农耕生产中两个生命要素的紧密关联。在泾阳县的祈雨路线中,有一段必由之路,即进大曲、经西关、绕东关,再进县城,民间解释说,这是迎候翠花娘娘女神的大驾,从地理位置上考察,其实是踩着泾阳县的土地,整整绕城一周,再把神圣的“水”种送进城内。这样一来,就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象征着水土两旺、农业丰收。当地春季的社火绕渠首习俗,也是一种与水有关的踏土行为,社火队按照踏渠道的渠段,表明自己的水权范围。

结论

泾阳县正月耍社火,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水。农民要实现社火的文化功能,就要启动村社组织的活动。在社火期间,农民群众巧妙地利用社火资源,组织空间和对话语言,提醒官方改善政策,合理分配水资源。由于社火的时间、场合、舆论的公开性,表演的象征性、戏剧化,和它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有关水资源的官民冲突,不但不会得罪官方,有时还多少能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1] 本项目组对陕西泾阳社火三次调查的时间为:1999年2月25日至3月6日,2000年9月30日至10月3日,2001年1月31日至2月14日。调查组成员分别为民俗学者、人类学者、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