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年7月26日至8月3日,葡萄牙里斯本、意大利加尔达湖畔。
每年夏天,欧洲大大小小的城市,多有免费的广场音乐会举行。这类户外演出和正式音乐厅内的演出,灯光、音响、气氛、环境,甚至观众都截然不同,追求的是一种音乐气氛,大多选奏能“掩去”环境噪音的热闹音乐,音乐会时间一般亦较在正式音乐厅的演出为短,大多是一个多小时,不设半场休息。
这年夏天和澳门青年交响乐团重访欧洲四国八城,听了六场音乐会,其中三场便是在南欧广场和庭院举行的户外音乐会,“澳门青交”首场在葡萄牙里斯本广场艺术节(Festival Ao Largo2010年7月27日),第二场在意大利加尔达湖畔的里瓦音乐节(Musica Riva Festival)的演出(8月2日),都是这类广场音乐会,还有一场是世界青年交响乐团(World Youth Orchestra,以下简称WYO)在古堡庭院中的演出。都是印象极其奇特深刻的演出,跟过往在欧洲所听的音乐会很不一样,原因之一看来便是因为这是在南欧夏天夜空下奏起的乐韵吧。
广场扩音演出
这一年的里斯本广场音乐节,从6月26日到7月19日,共安排了25场音乐会及舞蹈节目,临时舞台架设在具有200多年历史(始建于1791年),位于旧城区的圣卡洛斯国家剧院(Teatro Nacional Sao Carlos)门前,舞台右边梯级上是颇为繁忙的马路,在此经过的电车噪音不少。演出中不可避免会受到电车噪音、教堂钟声、户外餐馆的人声等杂音干扰。
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加尔达湖(Lago di Garda),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泊,沿湖畔的度假城市,每年夏季吸引大量游人,湖岸北端数十英里的特伦托(Trento),每年举办的国际音乐节,汇集不少大师名团。较少人知道的是在加尔达湖北端湖岸城市里瓦所办的里瓦音乐节,这一年已办到第27届,从7月22日到8月5日的半个月内共有15场音乐会,其中13场均于海边古堡内的庭院音乐厅演出,另有一场四弦乐重奏安排在山上,还有一场便是安排在广场上,由“澳门青交”演出的“中国之夜”。临时舞台架设在已有上百年历史(始建于1867年)的市政厅大楼旁边的广场,装上临时照明灯架和音响系统,便可供七八十人的乐团演奏。广场上的钟楼敲出来的钟声,远较里斯本的教堂钟声响亮得多,也干扰得多。
然而“澳门青交”却是将一套正式音乐厅两个多小时,有半场休息的曲目,百分百地搬到这两个广场来演出,先奏葡萄牙作曲家桑托斯的《辉煌断奏曲》,再奏《二泉映月》,然后是在澳门出生的香港著名作曲家林乐培的《昆虫世界》,接着是留美澳门青年钢琴家林盈盈与乐队演奏家弗朗克(C.Franck)的钢琴与管弦乐团《交响变奏曲》,下半场则是篇幅长达五十分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夜曲》,行前疑虑该套曲目时间太长外,其中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与勃拉姆斯的《小夜曲》,都是讲究精细音色和微妙音量变化,需要极其宁静的环境和具有耐性、耐心的观众的乐曲,都不知在广场作为要经过扩音的户外演奏,效果会如何呢?
结束是“天亮时”
里斯本的广场艺术节,每晚大多演出两场,首场黄昏七时开演,次场则在晚上十时。“澳门青交”的演出定名为“澳门之夜”,作为闭幕音乐会,亦在晚上十时才开演,那其实已是一般音乐会的散场时间了。在加尔达湖畔市政厅广场“澳门青交”的演出,亦在晚上九点半才开演,广场周边都是商店、餐馆,人流更多。
两个广场的观众亦见出有所不同,里斯本的多是当地人士,加尔达湖的则主要是来自各地的游客,相同的是大都便服消闲装束,一片轻松的度假气氛,这可与乐团所奏的乐曲情绪并不一样。意外地,现场观众仍能保持安静和专注,在演出时亦未有人自出自入。两晚演出不仅数百张座椅座无虚席,广场周边亦站满了密密麻麻三四排观众,甚至还有坐轮椅的观众,高峰时超过千人,虽见不到有什么人在维持秩序,但秩序良好,气氛和谐,没有半点儿熙熙攘攘的感觉。
对青年乐团演奏而言,“澳门青交”两晚广场演出水平算很不错,尽管演出过程中教堂或广场钟楼的钟声和电车噪音在音乐声中穿插出现了好几次,而偶然吹来的阵风亦会将谱架上的乐谱吹得“飘飘然”,但澳门的音乐小将仍能在查伟革的指挥下,全神贯注地将各乐曲奏完。特别是里斯本的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大队抵达“葡京”后翌日时差仍未调整之时,加上节目过长,虽已将林乐培的《昆虫世界》由五段删到只演其中三段(第四段的篇幅还大幅删短),到音乐会结束时,剧院的大钟刚走到午夜十二时,也就是说,这群来自澳门的音乐小将是在港澳时间午夜五时至七时演完这场高温下的音乐会,那正是港澳地区天亮时,是人体最瞌睡的时间,各人仍能精神高度集中地演完整个节目,确实让人感动。
观众自律性高
在加尔达湖边市政广场的演出还出现一段“难受”插曲。当晚开演后,不知是什么原因(是气压变低?)出现大量低飞的飞蚁,对指挥和乐手的演出都造成很大干扰,幸好作为音乐家的专业训练,能让各人克服了飞蚁群起的“袭击”,将音乐完整地演奏好。指挥查伟革还打趣地对观众说,这么多昆虫,跟着演奏林乐培的《昆虫世界》很应景呢。结果奏完三段《昆虫世界》和上半场压轴的普朗克的《交响变奏曲》,到下半场休息后再开演,飞蚁几乎都消失了!啊,难道那些飞蚁都是要来听《昆虫世界》的捧场客?
总结来说,两晚广场演出,如曲目上做出调整,应有更佳气氛效果。尽管如此,最后仍能赢得热烈掌声,亦有不少观众起立鼓掌,仍能有成功的气氛感觉,看来大家都被那群来自远方的小乐手的专注投入所感动了,终场时南欧观众热烈反应的场面,亦确实让人大为兴奋。
这样一套应在音乐厅内演出的节目,仍能在广场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似乎是奇迹一样。其实到下半场,开演后近一小时演奏勃拉姆斯的《小夜曲》,已陆续有观众退场,全曲奏毕时,周边站着的观众已变得有点稀疏,原是全都坐满观众的座位亦有部分空出来了,但提早退场的观众,都能在适当时候安静地离开,对演出者和其他欣赏者都没有造成干扰,而坚持听到午夜或接近午夜的观众,亦不急于离场,且没有忘记以热情的掌声为演出者打气鼓励。南欧的夏夜,无论是否有星空,再加上音乐,一切都变得极为美好,也就在于这种参与的观众态度能和环境相互融合成一种和谐闲适,相互欣赏的文化,这样高素质的国民和观众,不知何日才会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台柱世青乐团
“澳门青交”这场广场音乐会是里瓦音乐节的节目。以在亚洲区的知名度而言,里瓦音乐节欠缺大名乐团和乐人,特点是较多特色节目,这一年便有用帕格尼尼的音乐来表演的探戈舞,六角手风琴与吉他的拉丁音乐,铜管重奏音乐会、歌剧音乐会等,“澳门青交”演奏《二泉映月》《昆虫世界》等曲目,大概亦可列为这类“特色节目”。这个音乐节的目的是为年轻一代音乐家提供互相学习观摩的机会,音乐会外,还有大量大师班、工作坊,已成为意大利北部一项重要音乐活动,组织该项活动的协会还举办了一项年度性的青年歌剧演唱家比赛,发掘歌唱人才,这年为配合“上海世博”,更将比赛搬到上海去。
“澳门青交”演出前一个晚上(8月1日),便欣赏了作为该年音乐节台柱的世界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当晚自酒店乘坐出租小汽车赶到以吊桥与湖岸相连的哥迪尔古堡,车费15欧元,女司机衣着米白色裙套装,仿似要赴舞会一样!音乐会便在古堡的庭院中的举行。
世界青年交响乐团于2001年9月15日由欧洲音乐协会(Musica Europa)创办,每年从世界五大洲各大学、学院和音乐学院选拔出最优秀的青年乐手组成,由来自国际著名乐团的乐师担任训练导师。WYO成立的目的是有鉴于第三个千禧年人类仍要面对着众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WYO也就让年青一代乐手能通过音乐,为不同文化和宗教打开沟通之门,重燃被忽视的群体的希望。乐团当年10月在罗马成立首演即大获成功,翌年成为罗马国际青年音乐家节的驻节乐团,即以出色表现被邀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亲善大使,此后即获不同音乐节邀请担任驻节乐团,除在意大利众多城市演出过,还曾应邀在德国、马耳他、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希腊、爱沙尼亚、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演出,2005年更应邀前往纽约为联合国60周年献奏。
WYO这年在里瓦音乐节中共举行五场音乐会,包括与三位男高音合作的意大利歌曲音乐会(7月25日)、大师班音乐会(30日)、交响乐音乐会(8月1日)、歌剧选曲音乐会(3日)及以音乐会形式演出马斯卡尼(Mascagni)的歌剧《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的闭幕演出(5日),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冒起的意大利青年指挥家包美和当年已76岁的俄罗斯裔巴西籍资深指挥家(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音乐总监)卡拉兹蒂斯基指挥。
音乐节的音乐会,除两场户外演出,大部分都安排在古堡举行,票价由最低7欧元至最高15欧元,全都安排在晚上九时半,夜幕低垂后开场(九时天空仍有余晖)。
古堡庭院演出
当晚的音乐会以古堡内被环立楼房包围着的露天庭院作为音乐厅。四边楼房分四层,各层有走廊般的阳台面向庭院,栏杆攀缘着红色小花,庭院内是一个四方形的八角空间,临时舞台设于面对庭院入口的一角,舞台两侧栽有一排有点“瘦弱”的竹树和杂树,庭院内空间虽然不太大,但因露天举头便与大自然相连,空间感不错。庭院内左右两边摆置临时有靠背白色塑料椅子,估计约可坐三百余人,庭院地面以碎麻石铺砌,中间走道铺上红色的毡,临时舞台前另置几盆花卉,整个演出场地看起来典雅中带点古拙。
当晚WYO的音乐会要到九时五十分才开演,乐队是五十多人的双管编制,刚好将临时舞台“填满”,乐手年龄平均26岁,各乐手均穿标准演出礼服出场,指挥卡拉兹蒂斯基秃顶白发,指挥动作幅度不大,对乐团具有极好的操控能力。
上半场演出理查·施特劳斯长约二十分钟的《最后的四首歌》,担任独唱的美国青年黑人女高音伊丽莎白·史蒂芬斯(Elisabeth Stevens),典型的女高音身形,较杰西·诺曼(Jessy Norman)更有“睇头”,一袭带点墨绿色的曳地花裙,上身加披肩,自有一番高贵气派。她的声音浑厚中有透明感,而且发音清晰明丽,四首歌曲的不同感情内容,在音色及表情上都处理得不错。下半场演奏两首瓦格纳作品,更能显出乐团合奏的卓越融合效果。乐队临场先奏篇幅较长(约十七分钟)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的《前奏曲与伊索尔德的爱情》(Vorspiel und Isolde Liebestod),再以《唐豪塞》(Tannhauser)前奏曲压轴。如此调动,显然是因后者有更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对比,有更强的感染力,一曲奏毕,亦能收到预期效果,引发热烈掌声。
这个湖畔古堡庭院音乐厅,虽然是露天且WYO亦非大编制乐团,但仍能奏出瓦格纳音乐所需的厚重音色,特别是弦乐的浑厚感觉,让人印象深刻且大感惊讶!铜管效果亦佳,相对较弱的是木管声部,这当与该古堡庭院的独特空间很有关系。演出时虽然加有扩音,在舞台两侧有两组喇叭,音色上的渲染并不明显,如非特别留神,根本不会感觉到喇叭的存在,看来应有音响高手在后面操作。合适的空间再加点扩音,不大的乐团亦能将瓦格纳装点得有模有样,这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验。
当晚临近下弦之月,仍未见月亮,亦泛星光,举头但见庭院上漆黑一片,如是繁星满空之夜,在此高歌《托斯卡》中的《今夜星光灿烂》,又当是另一番动人的景气。然当步出古堡门外,举头却见漆黑夜空中闪着一盏明灯,带点诡异地闪烁着,那原来是在湖畔高山半麓上一间小教堂晚上亮出的灯光,只因高山淹没在夜色中,才出现黑夜空中现明灯的诡异之景,亦为这次古堡音乐会画上奇特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