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10月1日至12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秋明及莫斯科。
在挪威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Trmos?)演出相隔三年后,香港中乐团再度踏足雪国之乡,2013年10月外访俄罗斯12天,共演出四场音乐会,除了最后一场在莫斯科是小组演出外,其余三场在西伯利亚的演出均是83人阵容的大乐团,据说这三个城市过去都从未有大型的中国民族乐团演出过,这次堪称是破冰之旅。
10月上旬这个地区应是深秋时分,今年却是开始下起初雪,进入冬季,让人开始感受到雪国的景貌。沿着公路奔驰在这三个城市间所见,两旁大多是排列得紧密有如屏风的白桦树构成的雪国风景线,这道风景线后面,便往往是大自然赋予北俄罗斯人的肥沃黑土。香港中乐团在这片黑土地上演出的三个场馆,都是当地举办音乐会的主要场地,但都非现代意义的正式音乐厅,音响效果亦有差异。然而,让人深感意外的是,四场音乐会最后结束时,都出现了长时间起立鼓掌,为台上的精彩演出致以最高致意的热闹场面!其中在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第二届欧亚国际音乐节(Eurasia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10月4日至16日)的演出,更出现全场观众起立,口哨声、喝彩声与热烈掌声混成一片的炽热场面。这种近乎狂热的反应,如非亲身经历,亲眼目睹,都不大可能相信。
掌声热烈齐一
香港中乐团2007年曾到访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次是全团首次出访这三个西伯利亚城市,首场在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的国家歌剧及芭蕾舞剧院(State Theatre of Opera and Ballet),第二场在叶卡捷琳堡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国家爱乐大厅(Sverdlovsk State Philharmony),最后一场是秋明(Tyumen)的秋明爱乐剧场(Tyumen Philharmony)。
先谈谈10月4日首场演出的现场情况。演出所在的是18世纪建城,西伯利亚铁路起点的车里雅宾斯克,第一首乐曲《大得胜》刚奏毕,已有人大叫“Bravo”!而且很快掌声的节奏便变得热烈整齐!《月儿高》和香港作曲家陈明志的《精·气·神》,虽然是两首分别从意境描绘和抽象音响去发展的乐曲,同样出现整齐节奏的热烈掌声。
上半场最后的《黑土歌》,赵太生的三弦弹唱和乐队的紧密呼应结合,更让不少观众越听越兴奋,曲终,不少人更起立鼓掌,气氛很是热烈。下半场另一首香港作曲家罗永晖的作品《风采》,来自唐代画作、绝诗及草书取得灵感所写的三个乐章,虽然是以现代作曲技巧创作,以音乐营造中国诗、书、画境界的抽象作品,观众同样报以无比热烈的掌声!到音乐会压轴的《黄河畅想》,观众在指挥阎惠昌的带领下,以拨浪鼓参与互动演出,观众情绪更是高涨,一曲奏毕,不少人都起立鼓掌,乐团加奏《赛马》和观众以“唏”、“嚇”叫喊声音配合演奏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起立鼓掌的人更多,最后乐团奏起俄罗斯民歌《卡林卡》的第一个音符,观众已发出欢笑声音,人人情绪都被推上沸点,大部分观众都以长时间起立鼓掌的最高敬礼向乐团致意!
意外兴奋尾声
第二站,叶卡捷琳堡的人口最多,近140万人;人口最少,但也是最“富有”的第三站是石油城秋明,人口只有60万。乐团选奏的作品,显然都是当地观众从未听过的乐曲。随后在这两个城市的演出,同样是从第一首乐曲开始,到最后压轴终曲,观众都报以节奏整齐的热烈掌声;加奏的三首乐曲,观众情绪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大部分观众都以长时间起立鼓掌致意!
三场演出都有让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尾声”。首场演出后,一群热情的女观众走到后台来找指挥阎惠昌签名,拍照留念;随后而来的“粉丝”将后台指挥室挤得满满的。第三场音乐会结束后,热情的观众更涌至舞台前。拉着乐手和阎惠昌签名拍照,扰攘了近半小时,热情的“粉丝”才陆续散去。
但最让人难忘的是在叶卡捷琳堡的演出后安排了签名活动。签名活动之前还安排了阎惠昌与多位乐师做了示范演奏,介绍了三弦,古筝、二胡和琵琶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意想不到的是,听众将音乐厅外的休息偏厅挤得满满的,反应之热烈近乎“**”一样!不过,示范开始便鸦雀无声,人人聚精会神,显示出无比的兴趣,那种求知的热情亦是从来未见过的。
永远难忘的演出
在三个“无比偏远”的西伯利亚城市,香港中乐团能获得这种“乐离乡贵”的反应,具有华裔血统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左贞观道出了其中原因。他说﹕“永远忘不了这场音乐会!以前到访俄罗斯的中国大型民族乐团不多,所奏传统乐曲,大多没有特色,这次听到的全是作曲家专门为乐团所写的作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民族乐团不再模仿西方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终于找到了民族乐团交响化发展的作品,能发挥民族乐器性能的乐曲。过往我总认为中国民族乐团的音乐和声音都不成,这次让我完全改观了。首先是乐团的音准很好,是过往民族乐团少有的。乐团的表现,与西方的专业交响乐团相比,完全没有相形见绌。”
作为欧亚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身兼俄罗斯音乐会组织联会副主席对笔者表示,对香港中乐团这场音乐会,他如此形容﹕“整个演出好到不得了!乐团的水平和表现令我极为惊讶,便很想再听一次”,这可能解释了何以音乐会后听众对演后的交流乐器示范介绍反应近于“**”的理由。
节目两方照顾
能有这种效果,作品和演奏水平都很重要,但关键所在却是香港中乐团研发多年的环保胡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指乐团的整体音色变得饱满和谐。同时,此行应是香港中乐团历次外访在严寒环境下最长的一次,如用的仍是传统的“蛇皮胡琴”,在这种长期严寒的环境下,便难免会爆裂而不得不“罢工”了!
与左贞观进一步讨论,这与乐团设计的一套节目,既照顾到一般听众的欣赏能力,又能发挥高水平艺术表现,即使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亦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事实上,开场以吹打乐为主的《大得胜》风格较传统,近结束前各唢呐手站起来“主奏”出好似不会停止的“悠长且平均的强奏音乐”,已赢得一片喝彩声,上半场压轴另一风格较传统的三弦与乐队《黑土歌》,由于加上木铲、木筲箕来配合演奏,视觉与听觉的效果都颇为独特,独奏三弦的赵太生更是成为“偶像”。
可以说,这套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强调音响与观众互动效果的作品,又讲究高度合奏,追求精准及大幅度变化的现代交响化节目,正是乐团的演出能吸引观众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