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墨尔本艺术节 现场感受“六多”[1]

字体:16+-

[1] 2000年10月20日26日,澳洲墨尔本。

2000年的墨尔本艺术节,于当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后的10月19日至11月4日举行,一连17日在澳洲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行,于27个场地安排了290场表演节目(户外表演还未算),由来自10个国家的280多位艺人音乐家,连同31个澳洲艺术团体超过1300名澳洲艺人音乐家担纲演出,耗资九百万澳元(其时折算约为六百万美元),可以说是澳洲,甚至是南半球历年来最具规模及声势的音乐庆典。

身为如此庞大的活动的艺术总监米尔斯,为邀请艺人前来演出,单是乘坐飞机便用了五百七十小时,食过380顿飞机餐,护照也用了近一百页,幸好澳洲航空(QANTAS)是艺术节的长期赞助者(已赞助13年)。

墨尔本人口不过三百万,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日活动,却不下十多个。墨尔本艺术节则以节目安排得很密集而著称,为此,笔者抽空去了前后七日,除访问了米尔斯,只用了五天时间便能于八个不同的场地,观赏九场音乐、轻歌剧、话剧、舞蹈和现代歌剧的节目。更深深体会到墨尔本被称为南半球文化之城,且被选为全球几个最宜居住的城市的原因所在:就是“六多”!

教堂巴哈爵士

“一多”是城区绿化面积地段极多。“二多”是市区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古老的历史性建筑物,18、19世纪的大教堂尤多。墨尔本艺术节便很懂得运用这些城市资源,这年最为瞩目的17场“巴哈2000”主题音乐会,不少便安排在教堂举行,笔者便欣赏了两场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巴赫音乐会。

圣保罗大教堂是一座于1891年启用,建有多个哥特式尖塔的建筑。首场听了著名鲁特琴家康根奈尔指挥德国以演出巴哈作品而名声席卷整个合唱界的安托斯合唱团,演唱了两首经文歌,两部清唱剧,八位歌手唱八个声部,采用了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及木管等早期乐器在内的九人乐队伴奏。

第二场听了由澳洲最杰出的巴洛克双簧管演奏家切斯特曼(Antony Chesterman)特别为这次巴哈盛会组成的澳洲巴哈乐团,演出了以“救赎”为题的四部清唱剧(编号为BWV9、BWV170、BWV199、BWV196),这个团的成员有12位歌手,连同吹奏早期双簧管的切斯特曼在内,乐队则有13人。

两者相比,安托斯合唱团的水平确实很高,名不虚传,人声和乐器的融和平衡,达到了无比美妙和谐的境界;澳洲巴哈乐团的演出其实也不俗,无论是人声和器乐演奏,都能做到不温不火,就是德文的语调韵味还差了点。但无论如何,两场演出都能令人感受到西方宗教音乐的崇高气氛。前者的演出,整个教堂挤得水泄不通,后者则只坐了大半,这未知是因为当天下雨,还是因为“本地姜不辣”的原因了。

另有六场夕阳音乐会,安排在浸信会教堂举行。笔者只听了悉尼19岁钢琴家达德志的独奏会。演奏的是摩顿、华尔勒、哥弱斯、希曼的作品,还有盖希文的三首前奏曲,全都是只有一两分钟的乐曲,只有作为压轴演奏的秋纳特的《夜曲21》,是一首十多分钟的作品。这套节目颇有新意,全都是融入了爵士音乐在内的古典钢琴曲,达德志年纪虽小,但技艺可说不凡,奏来挥洒自如,极度准确,而且有美妙台风,在台上更是能言善辩,每奏一曲前的乐曲讲解,口角生风,是位很有观众缘的演奏家。当日他加奏的是十多分钟的《蓝色狂想曲》,尤为出色,显露出确是位可造之才!

遍布大小剧场

“三多”是墨尔本市中心特多大小不同的剧场。笔者观赏越南得奖剧作家“Duong Le Quy”编写的两幕话剧《兽肉派对》(Meat Party)。演出的盒子剧场(Playbox),便是玛莉莲剧院(Merlyn Theatre)中的一个200个座位左右的小剧场,那原是市中心内一座历史性的啤酒屋建筑物(Malthouse)。充满反战力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剧,借着一名澳洲女音乐家,寻找当年战死的父亲骸骨,揭示出人类战争使人性泯灭的惨剧,剧中采用了不少越南音调的音乐和歌曲,灯光和音响效果反差强烈,舞台影像极为突出。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节目“吉尔伯特及沙利文精华”,演出的场地摄政剧院亦在市中心。这个剧院已有百年历史,外观不大起眼,内里装潢却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华丽极了,与欧洲不少华丽剧院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为纪念英国轻歌剧作曲家沙利文(Sullivan)逝世100周年的特别制作,由罗吉尔·霍奇曼(Roger Hodgman)及指挥家基·诺贝尔(Gug Noble)带领维多利亚乐团及澳洲最出色的吉尔伯特与沙利文音乐剧演译者丹尼·奥尔森(Dennis Olsen)合力演出。这个节目颇有新意,整个制作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以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宅中的周末,主人与客人载歌载舞,将沙利文与吉尔伯(写词)合作的著名轻歌剧,如《日本天皇》(Ioanthe)、《卫队侍从》(The Yeomen of the Guard)、《彭赞斯的海盗》(The Pirates of Penzance)、《皇家海军围裙号》(H.M.S.Pinafore)等中的精彩唱段,有机地串连起来演出,也就变成是一个沙利文生前从未看过,由他创作音乐的轻歌剧制作了。这个制作的演出水平极高,服装华丽,布景真实,八男八女,大多是澳洲培育出来的轻歌剧演员,各人均能演善唱,能歌善舞,外貌气质均佳,其中表现最出色的,自然是著名男演员奥尔森,但见他边弹(钢琴)边唱,举手投足,充满戏味。整个制作唱活了沙利文轻歌剧中的优美曲调,舞与演的技术亦干净利落,风趣俏皮,气氛轻松热闹。

摄政剧院座位分两层,共2100个,行距宽阔,空间很大、多年前翻新,不仅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美丽古典剧院,而且最新加装的扩音系统也做得很好。当晚演员头饰内装上“微型麦”在台上演唱,音响之佳,不易察觉经过扩音。然而,担任伴奏,近30人的维多利亚国家管弦乐团(State Orchestra Of Victoria),置于舞台后边,再经过加装的两个台口喇叭扩音,音质便明显失真且粗糙。

一铁塔四剧场

墨尔本艺术节的主要演出场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Victorian Arts Centre)位于市中心,亦是墨尔本的旗舰演艺中心,共有四个场馆,座位最多的是2187个的墨尔本音乐厅,位于穿越墨尔本的耶拿河畔。中心外形最独特、最为瞩目的标志是建有一座高162米的铁塔(外形有点像巴黎埃菲尔铁塔),铁塔下共有三个剧场,座位2073个的大剧院,879个的Playhouse剧场,376个的小剧院。

笔者在这四个场馆分别听了澳洲室乐团(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简称ACO)的演奏会,以色列巴斯希维舞蹈团演出纳哈里编舞的《安纳哈斯》,奥斯卡金像奖演员虞斯与比华利剧团(Company B Belvoir)演出的《小小罂粟》(The Small Poppies),墨尔本著名室乐歌剧团“Chamber Made”世界首演澳洲作曲家斯曼坦尼的现代歌剧《高更的一生》(Gruguin)。

这四个节目都各有特色,也有新意。首先谈谈在墨尔本音乐厅演出的澳洲室内乐团。澳洲室内乐团于1975年成立,是澳洲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小型乐团,现任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托内蒂亦是位专业作曲家,当日乐团演奏的便是经由他改编的两首贝多芬乐曲,著名的《克罗采》奏鸣曲改编用小提琴及弦乐团演奏,而另一首《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亦改编为弦乐团演出,改编后的效果和原曲很不一样。前曲与资深以色列小提琴大师艾菲尔·基特尼(Ivry Gitlis)合作。基特尼已有老态,奏来亦没有了昔日的火花和光彩,加奏圣·桑的前奏与回旋曲,听来更欠了点刺激感。ACO的乐手颇年轻,奏来很有活力。

当日音乐会开始时坐在舞台前偏左位置,音响的平衡很不理想,低音弦乐弱得很,后来改坐到后面中间座位,弦乐音色丰满多了。看来墨尔本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亦会因位置而有很大不同。

巴斯希维舞蹈团演出的《安纳哈斯》,是一个具有强烈刺激效果的舞台制作,有很大的解读空间。开场一幕,气势不凡,无论是灯光、舞服、音乐、舞蹈的设计,都很有原创性。比华利剧团的《小小罂粟》,由成年人扮演回到童年时,充满了澳洲人的集体回忆。

至于墨尔本著名的室乐歌剧团世界首演的现代歌剧《高更的一生》,是澳州著名“坏孩子”斯曼坦尼的作品。以17人的乐队,7位歌唱家,利用电子媒介及视觉剧场效果,独特地塑造了画家高更的一生。这个现代歌剧,强烈而风格尖锐的音乐与歌声,结合奇特的视觉剧场效果,有令人震撼的慑人气势,手法上更似音乐剧场的演出,但那种奇特而带有荒谬感觉的剧场效果,并非看惯传统歌剧的观众所能接受,然而现场所见,澳洲的观众却颇为喜欢,落幕时掌声热烈。

“四多”是博物馆

墨尔本的“四多”是博物馆。最新的千禧博物馆耗资接近二亿九千万澳元,号称是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亦趁着墨尔本艺术节来举行揭幕礼。仪式包括有澳洲土著的舞蹈,嘉年华巡游,户外表演,可说好不热闹。

整个仪式刻意地要突出澳洲土著部族,嘉年华巡回游行有很突出的土著队伍,仪式中主要是演出澳洲土著的祭祀舞蹈,甚至担任主礼嘉宾的维多利亚省长布克斯,亦要由一个土著男孩和一个白人女孩陪同主持开幕礼。

“五多”是赞助文化艺术的机构人士。今年办到第十五届的墨尔本艺术节,不仅是洲政府的大力拨款,热心赞助的机构便约有30个,澳洲航空是其一。此外,还有数百位赞助人在财务上予以大力支持,墨尔本艺术节能雄视南半球,与这种强大的背后支持很有关系。

“六多”是高质素的观众。场场演出都有不错的上座率,亦没有乱拍掌情况,更未闻一声通信工具声响!看来墨尔本艺术节的成功,主要还不在于官商民间各方面在财务上的积极支持,而是具有高素质的观众!看来墨尔本被称为文化之城,被评为最宜居住的城市,并无半点过誉。

在这“六多”的背景下所观赏的九个墨尔本艺术节节目,令人最大的启发是,他们不仅搞原创性的创新制作,还不断从传统中去寻找新意。笔者所听的几场演出中,便听到了改编的贝多芬作品,串联沙利文的名曲,爵士古典钢琴的节目,都是很有效果的例子。这几场演出,都不以天王巨星来号召,但同样能叫好叫座,可见节目的设计和质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