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悉尼《后宫诱逃》 今日“预言”歌剧[1]

字体:16+-

[1] 2007年8月10日,澳洲悉尼。

200多年前的莫扎特,不仅是位音乐神童,可能还是位先知。他于1782年在维也纳首演的三幕喜歌剧《后宫诱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在澳洲著名剧作家兼导演米塞尔·高(Michael Gow)的执导下,搬到今日世界的舞台上,却发挥了很现实的政治效应。

能有机会得睹莫扎特成为“先知”亦可说是机缘巧合,话说2007年8月随同澳门青年交响乐团访问澳洲,在悉尼期间,只能抽空8月10日一个晚上到悉尼歌剧院“观光”,当晚在此已成为悉尼地标的文化中心内,五个演出场馆都有节目,动身前已安排购了票的是在歌剧院演出的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这是由澳大利亚歌剧院(Opera Australia)与西澳洲歌剧院(West Australian Opera)携手制作,于2000年6月21日首次在悉尼歌剧院推出的,这一轮的重演始于2007年7月13日,共演八场,当晚观赏的是最后一场,纵目所观,空出座位不多,接近爆满。

广场变成机场

《后宫诱逃》是莫扎特最早写成的完整歌剧,将舞台背景设在当年被视为东方象征的土耳其,可说是一部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歌剧。故事剧情叙述西方建筑师贝蒙特(Belmonte)闯进土耳其富商帕夏·塞利姆(Pasha Selim)后宫,营救被掳走的爱侣康诗坦丝(Konstanze)的经过。故事中还有同样被掳的贝蒙特的仆人佩德里诺(Pedrillo),康诗坦丝的女仆布朗德(Blonde)这对爱侣,再加上联结着全剧的中心人物,泽林管家奥斯明(Osmin),主要角色便只有这六位,另加泽林的随从、卫兵、奴仆、后宫佳丽等合唱闲角十多人,可以说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制作,是加入对白的德国歌唱剧(Singspiel)形式。这次演出唱的是原来的德文,对白则用英语。六位主要角色,除了泽林是只说不唱的演员,其余五位都是澳洲和英国的歌唱家,唱功技巧过关,对莫扎特歌剧的戏剧性色彩风格也掌握得当,唯乔纳森·达林顿(Jonathan Darlington)指挥的澳大利亚歌剧院及芭蕾舞团剧院管弦乐团的音色听来不够明亮,少了点莫扎特音乐,特别是他的喜歌剧那种轻盈通透感。由麦克尔·布莱克(Michael Black)担任指挥训练的澳大利亚歌剧院合唱团水平则相当不错,尽管在这部歌剧中合唱的分量只是一般,但音准整齐度和整体配合都有效果。

注意梯级!梯级!

全剧告终离开歌剧院时,不得不马上放下这些问题,专注眼前脚下的每一步。

今日悉尼歌剧院举世闻名,有如扬起的风帆的独特外形设计,更成为悉尼的典型地标,游客必到之地。然而,作为一个演艺场馆来说,悉尼歌剧院的音乐厅和歌剧院,几乎可以成为反面教材。后台之狭窄,音响效果同样差强人意。以这晚在歌剧院听莫扎特的歌剧,全场满座,在楼座前数排中间偏右的座位感觉而言,人声与乐队听来都算清晰,有层次,但人声欠了点温暖亲切感,偏冷,低频声音听来亦较弱,很怀疑演出强大戏剧性色彩的威尔第歌剧会有怎样的效果。歌剧院是拱形框架舞台,舞台面积看来亦较狭小,乐池据说可容六七十人,两层座位连同包箱计算可坐1507人,但部分座位亦难以避免有视线受阻的问题。

不过,这座设计于半个世纪前,落成亦已有三十多年,让澳洲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演艺场馆,最让现代观众苦恼的,是采用大量梯级作为通道的设计。从地面进口,观众便要不断向上爬梯级(没有扶手电梯),散场向下走时更务须集中精神走每一步,所以切勿边走边想莫扎特的预言会否兑现。据说,由于建筑结构所限,这种情况难作改善,对于长者而言,这固然是苦差事,但即使是年轻观众,无论看的是什么歌剧,相信记忆中最深刻的仍会是梯级!梯级!梯级!今日仍有场馆搞成这个样子,必会被人咒骂!不过,悉尼歌剧院能尽取海港风光的设计,半场休息观众可在不同的休憩区浏览悉尼港口的夜景,那确实赏心乐事。

话说回来,要赏心乐事,代价不菲,这个莫扎特歌剧制作的票价最低54澳元,最高228澳元,当时兑率换算约为人民币350~1500澳元。当晚所看楼座的中价位门票133澳元折为人民币亦须900元。好的艺术仍是很值钱的,但这相信是一生拮据的莫扎特生前未能预计得到的了,200多年后,他的歌剧仍然具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在这方面,他便绝对不是位先知了!但愿他在《后宫诱逃》中对东西方文化冲突能在歌剧中消弭的预言,在21世纪的现实世界中,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