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亚裔艺人表演 艺术文化混血[1]

字体:16+-

[1] 2011年5月27日,加拿大多伦多。

十年前首次到访多伦多遇上陈嘉年创作歌剧《铁路》(Iron Road),赢得“Dora Mavor Moore”杰出新音乐奖,十年后重访多伦多,因缘际会又听到他亲自介绍并示范他发明的新乐器“八卦”。

陈嘉年在香港出生成长,1965年移民温哥华,先后在卑诗大学及印第安纳大学攻读作曲,并取得博士学位。自1982年开始在多伦多大学任教音乐理论及作曲,他的作品除在欧美众多著名管弦乐团演奏,亦曾在香港演出过,其妻何冰颐同样是位活跃的作曲家,更是位钢琴家。夫妇二人过去曾多次应邀回到香港出席国际性的作曲活动,为此亦可算是旧相识了。

“八卦”乐器是陈嘉年根据中国易经“八卦”的原理发明制做出来的新乐器产品。该乐器的“面世”,是陈嘉年负责策划,作为亚洲遗产月艺术节**节目的“加籍亚裔艺人庆典表演”的重点内容,亦是这个包括中、日、印度等多个族裔的表演艺人的活动首个节目。

多元文化交融 “混血”乐器诞生

中国易经中的八卦,八个卦象各有不同符号,陈嘉年以之来代表不同的音符,建构出不同的乐语,并据之制作了一台新的乐器。这台乐器是一个一人多高,外边八角,而内边16角的四边对称大木框,木框内自上而下和自左到右,装上纵横两束各八根的钢弦,中间相交成十字,木框连接上一台电子合成发声器(陈嘉年还是位拥有电机工程学位的工程师),用手直接拨动,纵向和横向各八条琴弦,发出不同的音高,可独立演奏不同的曲调。当日,陈嘉年首先对这台新乐器做出了简单的介绍,便与何冰颐用钢琴,以及自己演奏的吉他和“八卦”乐器,示范演出了两首特别为这部乐器创作的乐曲,前后只用了二十分钟,为此,在整个演出活动后,不少观众都围绕着陈教授,很有兴趣地要求他进一步介绍和示范演奏该台新乐器。

就初步印象来说,这台以“八卦”为名的新乐器,背后理念及原理,虽根据具有深远中国文化背景的易经八卦而来,但奏出来的音色则没有多少东方(中国)味道,更多的是因为要采用电子合成器加以扩音,电子化色彩便很浓厚,当日示范的第二首乐曲,由钢琴演奏高音旋律结合“八卦”富有共鸣震动的低频和弦,效果便很突出。至于这台新乐器的发展空间能有多大,看来仍要待陈嘉年通过更多作品去发掘其表现力才会有答案,但八卦乐器则显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结合现代化科技的混血产品,以现代流行的说法便是多元化文化交融而成的结晶,这种现象,看来在多元文化的多伦多社会,是早已存在的事实。

多个族裔合作 编成“混血”独舞

亚洲遗产月艺术节便是多伦多不同文化族裔交融的一年一度大型文化活动,由加拿大亚洲文化基金组织(Canadian Found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Inc,简称CFACI)赞助,这一年便包括有舞蹈、戏剧、艺术展览、摄影展览、中国戏曲、古典音乐、专题讲座等。这场庆典表演活动,除了“八卦”新乐器的主讲示范外,还有两项亦呈现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出现的“混血”现象。

小梨园演出的京戏《贵妃醉酒》,演出杨贵妃的男演员固然是全身披挂粉墨登场,六位提灯宫女,同样排场十足地出台。贵妃唱的是男旦青衣京韵,但只有念白的太监高力士讲英语。限于演出的环境,既无舞台,亦无舞台特有的灯光,亦要采用预录音乐来拍和;布景则采用了很传统的一桌一椅,太监的英语念白便变了有点插科打诨,“混血”的效果便谈不上有何艺术效果和作用了。

同样是小梨园制作的另一个节目《西施:诅咒的回忆》(Xi Shi:Memoir of the Cursed),却是一个艺术效果很成功的作品。这其实是由多个不同族裔的艺术家合作的作品,题材以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功成身退”后感受到被遗弃,到最后自杀的心路历程来创作的独舞作品,采用的是在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曲家科林·麦克伊夫所写音乐,由小梨园的艺术总监艾米莉·张与波斯裔的沙里夫联合编舞,由在约克大学任教的日本舞蹈家Keiko Kitano演出,整个作品长约十四分钟,音乐中一度出现广东童谣《月光光》的调子,还配上水声音效,舞蹈编排很明显地融入了中国和伊朗的传统舞蹈,但风格却是现代舞的风格,充满了富于变化的张力感,最后急速旋转的**亦能将观众的情绪掀上高峰,成为当晚掌声最热烈的一个节目。

妥协还是创新“混血”必然现象

当晚的演出还有采用印度塔不拉双面鼓(Tabla)和印度手动管风琴(Harmonium)伴奏的印度女歌手演唱北印度歌曲,敦煌合奏团的二胡、扬琴音乐《二泉映月》等器乐表演,嗣萍舞蹈团的中国传统舞蹈《丝带舞》《雨伞舞》、中国现代舞《红》、“晚会式”舞蹈《岁月流金》等,水平虽有参差,但都可见出大多伦多的亚裔艺术家对本族演艺文化的情结和执着。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下,要坚持自身本族文化传统,其实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出于现实的妥协也好,出于艺术上的“创新”心态也好,“混血”现象的出现,显然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其实,这个庆典节目安排在多伦多大学哈特大厅演出,便已是一个很“混血”的安排,这是一个很“哈利波特故事”感觉的英国式古老大厅,该大楼建于1919年,已有近百年历史,高耸的颜色玻璃窗,高高垂下的古老大吊灯,演出的音乐基本上都是东方色彩的,看来是很大的“错配”,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现实环境下的一种“混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