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9月23日至25日,加拿大多伦多。
当然知道多伦多不仅是加拿大人口最多、商业最发达,经济力量最强大,而且是文化艺术活动最活跃的城市,过去十年间三度前往多伦多探亲访友,事前总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好好安排投入当地的文化艺术活动,2011年9月第四度重临,行前更是忙着奔走于广州、澳门和成都的连串活动中。幸好在各方利量的配合,以及在多伦多大学任职的女儿的协助下,这次多伦多之行仍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丰收之旅。但由于是临时即兴式的安排,也就难免错过一些节目。不过,尽管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所接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仍只能算是多伦多艺文世界大拼图中的一小块,但却不难感受到这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力量和在艺术上的创意,都极为强大。
抵达多伦多当日,正是多伦多国际电影节(9月8日至18日)闭幕之日,自然赶不上这项于1976年创办,并于该年共选映了来自65个国家336部电影的盛事,但多伦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级城市,更有特色且更有吸引力的,却是有大量“少数族裔”的非主流文化节目,那是一般西方大城市所没有的,却是多伦多显得与其他城市不同、能凸显其真正多元文化世界级城市的所在。
历史性旧车厂 举行开幕演出
现在主办阿连德艺术节的是于2005年才创立,以多伦多为基地的拉丁美洲加拿大艺术工程(Latin American-Canada Projects,简称LACAP),这个非营利组织的目的是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去推动拉丁美洲的艺术与文化,支持拉丁美洲艺人的事业发展,加强对本地艺坛的贡献,从而建立健全的社区关系,阿连德艺术节在此组织下,亦成为一个致力将艺术与社区共融的背景下的重要角色。
这一年的开幕音乐会安排在巴恩斯社区中心举行。过去这原是多伦多历史悠久的电车修理厂房,2001年开始,多伦多市与当地小区合作将之转变成为一个结合社区及艺术的文物保护建筑。这一两层建筑共有六千平方米,进驻了26位艺术家,成为各人的艺术创作室,还有17位自主艺术家和11个非盈利的艺术团体及环保组织。
当晚的开幕音乐会安排在两座楼房中间,以钢铁支架支撑着,空间宽大的拱形长方形室内场地举行,在面向大门入口的尽头搭建一个临时的小型舞台,背后是一块大荧幕,但只用作投影这次演出活动“Life in Flight”的标志。特别的是,观众席20多张大圆桌,每桌围坐10个座位,可坐二百余人,有免费咖啡、茶水,亦有价钱便宜的饼食、三明治,还有红酒,智利红酒商赞助,与该艺术节的智利背景有点关系吧。酒质与味道只是一般,一元一杯亦难作要求了。可以说,整个演出环境气氛让人感到很松弛,很随和,观众亦有小孩子,大多仍是拉丁美洲人、东方人似乎很少。
巴西创作歌手 印度乐四人组
当晚的演出分为三部分,三个组合的表演。首先登台的是巴西的女歌手莫里拉丝(Aline Morales),加上一个电吉他、长身鼓、爵士套鼓、键盘、木吉他的五人乐队组合。莫里拉丝这位长发女歌手有不错的台形风采,共唱了七首她自己的原创歌曲,刚巧是半小时。这些歌曲有抒情慢歌,也有热闹快歌,还有强烈急速、带点狂野的音乐,节奏大多强烈,带点儿爵士音乐味道。莫里拉丝在巴西东南部的大城市贝罗·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出生,自幼便接受巴西战舞卡波耶拉(Capoeira)的训练,2003年移居多伦多发展,致力将巴西东北部的“Maracatu”歌舞节奏融入她自己创作的歌曲中,成为活跃于多伦多,身兼打击乐手的创作歌手。这个晚上所唱歌曲大都很有城市风味,看来应是她今年推出的首张CD“Flores,Tambores e Ameres”中的歌曲。
小休后上场的是三男一女印度音乐四人组拉卡塔卡(Rakkatak),中心的演奏印度塔拉双鼓(Tabla)的女鼓手卡达卡,来自一个印度和苏格兰双重文化的家庭,已有15年的演出和创作经验,技艺台风平实低调。另外三位成员,包括吉他手杜利杜,低音电吉他手巴百杜,和既打鼓,又奏簧风琴的百德生,台风同样很平实,演奏的形式则完全是时下流行的Band乐队,而非传统的印度音乐形式,演奏的乐曲,则融合了传统的印度塔拉双鼓节奏和现代电子乐器,其中一两首还用了色士风,甚至计算机化声响,如预置的男声,四首乐曲同样演奏了半小时左右,整个气氛与巴西组合比较,显得平和舒展。
三个组合表演 幸未沾“江湖味”
第二次小休后上台的是一个弗拉门戈(Flamenco)的四人歌舞组合。刚奏完印度音乐的杜利杜,再度上场演奏西班牙的弗拉门戈吉他,联同演出的有两位女歌手兼舞者,还有一位只是顿足拍手的男“乐手”。杜利杜先来独奏一曲,到第二首加入两位女歌手的歌唱,气氛才逐渐热起来,第三首同样是吉他加歌唱,节奏强烈且气氛热闹,开始升温,到第四首其中一位歌手随乐起舞,加上歌者歌声亦变得热情,场内气温实时上升,到第五首乐曲,节奏更快,两位女舞者齐齐起舞,歌声亦有停不了之感,最后一曲,将巴西女歌手莫里拉丝亦拉上台,就在一把吉他和强烈的脚踏节奏及掌声推波助澜下,将演出推向**。这组弗拉门戈的表演,同样长约三十分钟。
很显然,这三个组合的表演仍未沾染“江湖味”,亦无讨好观众的哗众式商业性噱头,平平实实的,仍带着点儿业余爱乐者对音乐的真挚情感,如期待入场观赏炫技式表演的观众,便会大些失望。作为当晚其中一位聚焦者,两度登台的杜利杜,是位来自智利的吉他手,亦搞创作。大部分人生岁月在多伦多度过,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参与不同乐队组合,演奏、创作及录制摇滚乐;其后学习爵士乐、东印度音乐,还学习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和吉他;20世纪90年代开始,更全身投入弗拉门戈的吉他演奏,1997年开始为弗拉门戈舞蹈及歌唱伴奏,当晚听他演奏则少了点热情光彩。
这个车厂艺术小区四周则是一个面积达12700平方英尺的城市公园,在2008年11月才启用,今年的阿连德艺术节开幕后第二日,在公园中便特别安排了一项名为“周末家庭”(Family Saturday)的合家欢艺术活动,由中午到下午四时,安排了音乐、舞蹈、装置、雕刻、木偶戏的节目。既有表演又有工作坊,有儿童音乐、打击乐,又有巴西舞蹈、木偶剧场,应是一个老幼咸宜的教育性活动,但当日已作了其他安排,也就无法分身参与了。
文艺季合唱团 高歌慈善筹款
至于在港澳地区被视为主流的业余合唱团音乐会,在多伦多很自然亦成为“少数族裔”的文化演出。第三个晚上(9月25日)所听的多伦多文艺季合唱慈善演唱会,现场气氛与感觉,便如在港澳地区出席的合唱团音乐会一样。合唱团总监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活跃于香港文艺界的画家黎炳昭。他移居多伦多后,首先创办致力美术教育的黎炳昭艺术中心,继而于1998年出版了多伦多文艺季刊杂志,1999年3月组织多伦多文艺季合唱团,十多年来,坚持“欢乐情谊传北美,多彩人生放歌行”的宗旨,除应各社团之邀演出外,更参与历年的慈善演唱会,演出从未间断过。
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堪称多姿多彩,除混声四部大合唱,还有男声无伴奏合唱,男声无伴奏四重唱,十多位歌手组成的混声合唱,又有女声二重唱、男高音独唱、女声合唱,以电子琴和小号伴奏的诗歌朗诵。选唱的曲目同样包罗广泛,开场的大合唱有《彩云追月》《对花》《雨后彩虹》,又有刘雪庵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台湾校园民歌《橄榄树》,姚敏的流行经典《夜来香》,又有歌剧选曲,《卡门》的《斗牛士之歌》《拉克美》的《花之二重唱》《茶花女》的《饮酒歌》,还有爵士乐名曲《美好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等,全部都是“环绕着歌颂赞美、和谐关爱”,令人感到“人生充满幸福和满足”的中外名曲。如果从业余角度来说,每一个节目都有很高水平。特别是歌唱艺术,要保持稳定的歌唱表现,长期不懈且正确的发声练习极为重要,这亦是“上班一族”的业余歌唱爱好者难以做到的事。为此,气息运用不够稳重,声区转变不够通畅,共鸣不够饱满,是业余歌唱者的通病,有其现实客观原因,也就难对业余的歌唱者做出苛求了。
人人全力以赴 人人乐在其中
这次登台的每一位歌手,人人全力以赴,人人乐在其中,这种百分之百投入的精神,弥补了技巧上的不足,得以感染到台下每一位听众。担任指挥的姚绮华,虽然有些小节处理仍稍欠经验,最明显的是一曲唱完,不用急于转身谢幕,“You Raise Me Up”的钢琴尾声仍未消失,已谢幕鞠躬,岂非是太快了?但能用心用力去处理每一首歌曲,则是能调动每位演出者全力以赴最为重要的功臣!
整晚演出虽然时长近三小时,但观众似乎迟迟不愿散去,原因是“尾声”的设计花了一些心思,压轴节目在四五十人的混声大合唱《饮酒歌》后,是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歌声魅影》的六首名曲串烧合唱版,将观众情绪带上**,最后再由指挥带全场观众起立,台上台下齐声高唱《仙乐飘飘处处闻》中优美动人的《小白花》(Edelweiss),音乐会结束后,更有黎炳昭送出三幅水彩画,以抽奖方式赠予台下的善长仁翁。
这场“少数族裔”音乐会不同之处还有由当地议员廖立晖担任“义务司仪”,这位当地电台著名DJ口才果然要得,很能搞活气氛。此外,音乐会开始先由指挥带领全场观众起立高唱加拿大国歌,人人唱来投入,令人动容,既然已移民入籍,认同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是必然之举。
社区会堂剧场 标准剧院设施
音乐会举行所在地是烈治文山表演艺术中心(Richmond Hil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这是多伦多各区的社区会堂,都是独立建筑物,周边多是草地、停车场等公众空间,是以前的市政会堂的地段,邀得国际著名建筑师达阿蒙德设计,并用了300万元兴建,是区内投入资金最多的一项建筑物。于2004年开始计划,到2009年2月28日正式落成启用。中心的设计颇为独特,主体是一个中型剧场,有悬吊灯架、扩音、音响、灯光等标准剧场设施,观众席分两层,座位631个,有两个包厢,各有四个座位。这个剧院是多伦多约克区(York Region)座位最多的剧场,水压升降的乐队乐池,亦是区内唯一具有18米高度的悬景设备,可演出歌剧、音乐剧、交响乐、合唱音乐,亦有35厘米放映电影的设备。
剧场走道铺地毡,地板是混合材料,舞台地板远看有如黑色云石,近观便知亦是混合木材。剧场内大多以木质建材作壁饰,观众席两边有楼座廊位,以长柱支撑,整体感觉高雅、舒畅、亲切,唯舞台上太多厚幕布,音乐会演出亦没有反音罩、反音板等设施,声音的投射便很松散,领唱独唱往往要用扩音才有效果。剧场外的大堂狭如走廊,观众等候进场时便会很拥挤。中心外形较平实,外墙主要是玻璃窗结构,面向大街是一长排的落地大玻璃窗,晚上灯火通明,映照辉煌,是其特色,唯中心的“招牌字体”,照明系统完全忽略了,晚上路人不易看得清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理应在照明上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