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9月29日,加拿大多伦多。
作为加拿大龙头旗舰乐团的多伦多交响乐团(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简称TSO),2011—2012年度是第90个庆典乐季,9月22日及24日举行两场乐季开幕庆典演出,奈何赴多伦多前已安排了其他活动,已难以分身。幸好相隔一周,乐团的第二套节目,同样被列为“大师作品”系列的演出,请来钢琴大师艾曼纽·艾斯(Emauel Ax),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乐团亦演奏布勃姆斯《第一交响曲》,对笔者来说,这可是很对胃口的演奏家和曲目。结果透过乐团的市场公关部门安排,听了该套节目的首场演出(9月29日)。
票价虽然不菲 听毕艾斯离场
艾斯生于波兰,孩童时期移民加拿大温尼伯,1974年在特拉维夫赢得第一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后开始扬名,早于1976年便首次与TSO合作,这是TSO这个乐季勃拉姆斯系列音乐会五套节目的首套。这五套节目安排演奏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艾斯与TSO音乐总监安震恒当晚的演出是此系列的首场音乐会。至于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则安排在翌年4月4日及5日,由安震恒与另一位钢琴大师叶夫·布朗夫曼合作演奏。
要听全此一系列五场演出的票价最高为660加元,门票级数共分11级,最低亦要152.5加元,可说并不便宜。当晚音乐厅分布三层的2630个座位虽未全满,仍有些空座位,但估计应有九成入座率。但半场小休后,环目细看,空出的座位明显有所增加,有些观众只听半场便走了,而且走的还多是可以看见艾斯演奏手型的左侧座位(观众角度),所以有理由相信,有部分观众花一场音乐会的钱,目的只是来听艾斯的演奏。
竞逐冲突刺激 柔情万种如歌
话说回来,爱乐者当晚应对艾斯的演奏感到满足。笔者可以说是听过艾斯从青年时期到现今进入成熟大师级,从独奏到室内乐、到乐队各种形式演出的老听众了,能远在多伦多听到他的演奏,有点儿老朋友异地重逢之感。他的演奏和他的个人学者气质,稳重成熟的外形很接近。艾斯当晚处理这首勃拉姆斯青年时期(23岁)的作品,不仅技巧近乎完美,音乐上的细致层次和乐团融合所产生的浑厚饱满色彩,亦带出动人的美感,首乐章隐含着悲剧性色彩的强力引子,很快便在艾斯干净利落,无比流畅精练的钢琴华彩中找得了平衡,末段钢琴有与乐队竞逐性的强烈情感冲突,独奏与钢琴有很刺激性的表现,这种刺激并非出自艾斯的身体语言,而在于他双手流淌出来的音乐。
同样,第二乐章的快板无论是乐团还是独奏,柔情万种如歌般的旋律营造出渗人欲醉的气氛,那仍是音乐的感染力而非外在的身体语言所引发。圆号在这两个乐章中都有出色表现,无论是强奏还是弱奏,都能奏出满有感情和稳重的乐音,铜管乐组在第二乐章后半段亦派上用场,与钢琴携手爆发出富有张力的热情,得以将明亮兴奋的情绪带入终章回旋曲。在终章中艾斯的华彩乐段奏来光芒四射,最后与乐队迸发出既刺激又迷人的火花,让整首作品在让人兴奋的情绪下结束。实时地,各层观众都纷纷起立为这位外表有如学者的钢琴大师热烈鼓掌,虽非全场长时间起立鼓掌,但最少有七八成观众在艾斯两度返场后仍不愿坐下来。
可能有人认为当晚艾斯不加奏是“遗憾”,其实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演奏时间超过四十五分钟的大曲,那种浓厚强烈的音乐感情,已让人感到无比满足,又岂容再来一首毫不相干的小品将这种“美好感觉”赶走呢?个别爱乐者往往会在欣赏完一首具有强烈满足感的协奏曲后便离场放弃下半场的交响曲,原因亦在于此,下半场的音乐如果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那岂非是将上半场已进入脑袋成为一生美好回忆的东西破坏了!
“勃一”张力浑厚 首席展示才华
不过,当晚下半场,演奏时间相近(亦为四十六分钟)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作为指挥安震恒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上半场他带领乐团采用一种有时跟随,有时相互争逐,松紧有度的方式来处理,艾斯得以用较主动的方式与观众沟通,但下半场“勃一”,安震恒对乐团的驾驭便显得强势得多。他的指挥动作变化丰富与音乐要求配合准确,且能恰如其分,没有过分夸张渲染,四个乐章的演绎充满浑厚张力与情感,而且层次感很不错,稍感不足的是终章的大**爆发力度仍嫌未够。其实,当晚该曲出场的弦乐组编制为14+12+10+9+6,共有51人,笔者的座位在楼座右侧的R6区,较接近舞台右边的低音弦乐,但总觉得仍可加强厚重的弦乐低音。
相对而言,乐团的木管组奏来平稳扎实,第一乐章单簧管、双簧管和终章木管组不少或长或短的独奏片段,又能奏得很突出,铜管乐组以圆号的实力最强,尤其是在第一乐章首席圆号的独奏,和终章有如阿尔卑斯山牧人号角的圆号主题都能与弦乐动人的旋律做出精彩的相互呼应。此外,第二乐章乐团首席独奏的一段主题,琴音优美且富有表情,令人印象深刻,显出了新上任的乐团首席克罗的过人实力。
克罗家乡在卑斯省佐治镇,20岁时成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最年轻的团员,半年后经过甄选成为乐团副首席,再过三年(2002年)便升任为乐团首席,成为北美洲相同级数乐团中最年轻首席乐手,直到2006年才离开,返回麦基尔(Mc Gill)大学担任教席,但在安震恒感召下,他却毅然答应重返交响乐团的世界,与妻子及两位小孩举家搬到多伦多来,在33岁时开始新的生活,与多伦多交响乐团踏入90周年的庆典。乐团当局对克罗极为器重,这可从当晚音乐会的安排见出,首先是场刊中加印了原于乐季节目手册中所没有的贝多芬,约十分钟的《F大调第二浪漫曲》,特别安排由他担任独奏,目的当然并非在于展示他加入多伦多交响乐团后,获得使用权的1738年瓜奈里名琴的美妙声音,主要仍在于提供机会,让这位乐团“新人”展现他在音乐上的能力。当晚他在一个较小编制(约47人)的乐团阵容随同下,将贝多芬这首听似容易,其实难度不小的作品奏得无比动听且动人,那种万种柔情的旋律美感,在这位体型高大的帅哥指间流泻出来的琴音确是流畅明丽,响亮迷人,不仅发挥让观众热身的作用,亦确能将其手中名琴的优美音质展现出来。
创意点子层出 多项“附加节目”
这场音乐会除见出自2004年开始担任音乐总监,将多伦多交响乐团声望重震的安震恒与不同的独特风采,重现作为加拿大龙头旗舰乐团的气派外,更见出其个人的思维创意和擅与观众沟通的出色口才。安震恒自上任以来,便不断推出新的点子(噱头),到这一年已是他出任总监的第八个年头,创意性的点子仍层出不穷,且很有启发性。当晚可以见出的便有好几点,首先是作为音乐总监的安震恒的衣装是特制的黑色长袖樽领前后均无纽扣的上衣,指挥时但见其背部中间随着指挥动作开合露出内层蓝色夹履,黑长衭黑鞋,此一特制黑上衣,既无须系领带,亦无燕尾服,成为全场最独特一员,明显要营造亲和随意的形象,这亦是要配合出场后他要与现场观众先来一段“开场白”的设计,但见这位虽已头发斑白,但看来却仍是活力充沛的总监手拿麦克风,语调轻快地与观众打招呼后,便简介当晚的曲目设计,同时介绍乐团新首席克罗出场和乐团演奏贝多芬浪漫曲,只用了两分钟便将克罗带出舞台,奏起贝多芬的乐音。
另一方面,中场休息时,在北边大堂安排有多伦多星报音乐专栏作家利特勒访问勃拉姆斯传记作者斯沃福特,谈论当晚上半场的演出情况。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二人使用麦克风对话,但大堂空间并不集中,较后排者已听得不大清楚,效果只能算一般。
音乐会开始,中场休息都加有附加节目,音乐会结束后,亦安排有总监安震恒与新任首席克罗演出后的对话。当晚在音乐会结束后五分钟,两人便穿着演出服出场,坐在舞台前端中央,安震恒担任主持角色,与克罗轻轻松松地坐在椅上闲聊起来,话题自然离不开克罗何以要到多伦多来,对多伦多交响乐团的观感,甚至克罗个人家庭生活等。当晚留下来的观众,大多集中到地下大堂、二楼、三楼亦有,估计有200余人,气氛反应还不错,中途离场的只有三人,大概谈了十五分钟便结束,由于两人均擅于辞令,气氛算是不错。冷眼旁观,如此安排,除了加强观众与乐团的联系,塑造音乐总监的亲和形象,亦在于为新任首席克罗打好与观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