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4月29日,哥斯达黎加圣荷西。
对亚洲的乐迷来说,远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是一个在文化上和地理上均遥不可及的国度。虽然这曾是盛极一时的西班牙的殖民地,欧洲文化早已在这片土地生根,但在亚洲古典乐坛上却鲜有哥斯达黎加的影子。2012年远行哥斯达黎加的11天旅程,却由如发现新大陆般,发现在这个原是印第安人、玛雅人和阿滋特克人的土地上,欧洲古典音乐文化仍然充满生命力,在哥斯达黎加国家交响乐团(Orquesta Sinfonica Nacional De Costa Rica简称OSN)4月29日的音乐会中,更让人相信莫扎特仍活在哥斯达黎加。
金碧辉煌剧院 欧陆式马蹄形
这场音乐会是OSN安排在国家大剧院(Teatro Nacional)举行的乐季节目,在4月29日星期日的上午十点半举行(相同节目的第一场在4月27日晚上),时间颇为“特别”。意料之外的是,临场一票难求,事前虽由酒店的老板娘甄妮娜做出安排,已取得换票凭证,仍险些望门兴叹!
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大剧院建于19世纪,1890年3月28日落成启用,位于市中心的第二街(Ave 2),外观不算宏伟,正门外是竖立有纪念铜像和植有树木花卉的广场,经过小庭院进入算不上阔敞的剧院大堂。大堂收票入口两旁有欧洲古典式的大理石人像石雕,大堂的栋梁粉饰较平实,但进入剧场所见,那却是另一番景观。眼前所见是一个典型欧陆式的马蹄形剧院,镜框式舞台。马蹄形的廊座包厢,连下层共分为三层,无论是廊座包厢,还是只留左右两侧通道的堂座座位的排列,观众出入都不大方便。
剧院内的梁柱及灯饰,可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来形容。观众席的地板则仍是传统的木地板,保存得还不错,后来才知道此一过百年历史的剧院,花了2000万美元,用了十年时间翻修,五六年前才完工,去年又开始进行筹款,目标是200万美元,用作将剧院“现代化”。进场后实时发现,剧院仍是保持着欧陆传统特色——并无空调,感觉上有点闷热,有好些观众便不时要挥扇取凉。看来这个“现代化”计划,当包括有装设“无噪声空调”的设备在内。为此,当日所见舞台上的乐师全部脱掉上衣,只穿白衬衣,系领带,来抗拒舞台上强烈的灯光。
典型德奥风格 弦乐低音较弱
当日安排的全是莫扎特音乐。上半场是莫扎特两套著名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和《费加洛的婚礼》(Las bodas de Figaro)的序曲及选曲。下半场则演出莫扎特全本的《安魂弥撒曲》(K.V.626)。这套节目是三管编制,乐手人数为72人的OSN来说,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不难”在于相对于浪漫派及以后的管弦乐曲来说,莫扎特的歌剧,甚至他的最后遗作安魂曲所用的乐队编制不大,技巧要求不算高,OSN足以应付;“不易”的则是莫扎特的音乐,尽管是严肃的宗教性安魂曲,乐队的配器效果仍然“通透”,带有机智灵巧,要能奏出“轻中有重、重中有轻”,那并非技巧上的问题,而是风格上、理解上的问题。
幸好执棒的客席指挥斯皮尔对莫扎特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很好。这位在斯德哥尔摩出生,于柏林长大,其后在汉堡习小提琴和指挥的49岁指挥家,具有颇为丰富的经验,他自1987年(24岁)在德国舒拉士威─荷尔斯坦音乐节的指挥比赛中胜出,并得以跟随伯恩斯坦学艺后,便开始活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乐坛,指挥乐队和歌剧。当晚见他在台上稳重自如,指挥动作线条明确清晰,既不“拖泥带水”,亦无半点浮夸,典型的德奥大师风格。四位独唱家及下半场登场的合唱团在他棒下都显得信心十足,除让整体的音乐演出很有完整的感觉外(瑕疵不多),上半场更让人感到莫扎特便仿如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圣荷塞!
当然,只从这场莫扎特音乐会无法去肯定OSN的整体实力和音乐表现力,但仍可挑剔出一些瑕疵来谈谈。首先是乐团的整体音色听来颇为平衡,两首歌剧序曲都奏出了戏剧性的色彩对比,唯《唐乔望尼》序曲中象征石像巨人的脚步声音却暴露出弦乐低音较弱的问题。OSN在舞台上的乐器配置,采用惯常的做法,第一、第二提琴组在指挥左边,大提琴在右边,弦乐组合人数为13+11+9+7+6应算很平均,但听来弦乐低音并不够,整个乐团的色彩无论是弱奏还是强奏,都显得较干,较为黯淡,不够饱满。这或许与乐器的质量有点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一个镜框式剧院舞台,舞台上的背板对声音的投射不算理想,而剧院内的声音残响时间较短,加上吸音的布幕,弦乐声音听来便显得较干和不够饱满。加上当日所坐座位在大堂中间偏右的廊位最后一排,舞台上的低音提琴又被“挤压”到右边的最后侧,这便让低音弦乐的声音听来大大减弱。
有关方面进行剧院条件改善筹集费用,希望能找到方法提升音响效果,能在剧场舞台发挥音乐厅的声效,能将残响延长。那么,低音弦乐不足,弦乐音色不够饱满,色彩较黯淡等问题才有可能改善。
莫扎特安魂曲 合唱表现突出
整个音乐会最为意外的是下半场登台的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Coro Sinfonico Nacional,以下简称CSN)的表现。合唱团人数约百人,以场刊上列出的名单来算,四个声部的人数分别为29+27+21+21,声音听来亦极为均衡谐协,强弱幅度变化,及音色明暗对比都能掌握得很到位,能将莫扎特以传统方式创作的安魂曲八个大段落的起伏变化,唱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其中第三段《继叙经》(Sequenz)中的《震怒之日》(Dies irae)唱来力度十足,《恶人群魔受审判》(Confutatis)的弦乐小提琴引子带出的合唱,则是充满安慰性的抒情乐段。至于第五段《圣哉经》(Sanctus)和第七段《羔羊经》(Agnus Dei),复杂的赋格曲效果,表现至为出色。线条的起伏穿插,美妙感人。最后一段,由女高音与合唱团唱出的《领主咏》(Lux aeterna),将全曲带进向上腾飞的升华境界,一气呵成地将超过四十五分钟的安魂曲结束。在这段音乐中,定音鼓如能奏得更有力些、响亮些,效果当会更好。
CSN的歌手服饰全部是镶白边的黑袍,一派庄严,更增添了莫扎特安魂曲的肃穆。合唱团的出色表现,四位独唱歌手与乐队都成为绿叶配角了。CSN以演出这首作品赢得2011年全国音乐奖,看来并无半点侥幸。谢幕时斯皮尔将合唱指挥拉米雷斯亦请出舞台来分享大部分观众起立报以长时间起立鼓掌的热烈掌声,场面确实动人,仿如莫扎特亦死于哥斯达黎加一样!
乐团海外巡演 有助哥国形象
这场星期日上午的音乐会由哥斯达黎加文化暨青年局和国家音乐中心主办。场刊中竟然全无只字介绍OSN(只有乐师名单),CSN则有两页文字。拼成场刊封面上半部的12张小图片亦全是CSN的照片,看来这场音乐会的主角是CSN并不假。
CSN是OSN辖下的组织,于1974年成立,1989年由男中音歌唱家及钢琴家拉米雷斯出任艺术总监后,合唱团的水平及活动都大大提升。至于OSN则是哥斯达黎加文化暨青年局辖下的组织,早于1940年便由阿尔弗雷多·塞拉诺(Alfredo Serrano)创立,到1970年水平开始提升,2004年曾由日本指挥家长生小松(Chosei Komatsu)担任首席指挥,并带同乐团到过日本及中国台湾演出。
乐团现时并无总监,每年演出场数约为90场,除乐季演出外,亦到各学校中推行教育性音乐会。但正如演出场刊只有西班牙文一样,CSN和OSN和英语世界明显存在着一个距离,这对哥斯达黎加这个没有军队,自然资源又无比丰富的国家要推动旅游事业来说,实在是一大障碍,如能多运用这两个具有水平的音乐团体到海外巡演,对哥国形象的推广应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