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悬疑片(Thriller and Suspense Films)是恐怖片的重要亚类型,主要表现强烈的刺激和悬疑,强调心理的紧张感。希区柯克是惊悚悬疑片的大师和代表导演。
一、生平与创作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出身英国伦敦一个菜贩家庭, 1925年成为导演, 1940年应邀到好莱坞发展,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 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
20世纪30年代,希区柯克在英国时期执导的名片《39级台阶》(The 39 Steps, 1935),融间谍追杀与浪漫惊悚为一体。1940年希区柯克到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名片,《蝴蝶梦》(Rebecca, 1940)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主演劳伦斯·奥利弗和琼·芳登。
《疑影》(Shadow of a Doubt, 1943)是希区柯克最满意的作品,主演约瑟夫·科顿。《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1945)主演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
50年代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达到顶峰,《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是浪漫喜剧式惊悚悬疑片,无辜的广告商桑布尔在旷野中被间谍飞机追杀一段,希区柯克采取蒙太奇手法剪辑,形成著名的惊悚场面。60年代的经典惊悚悬疑片代表作是《精神病患者》(Psycho, 1960)和《群鸟》(The Birds, 1963)。
《西北偏北》剧照:飞机追杀
在美国电影研究院的百部最佳惊悚悬疑片排行榜上,希区柯克的影片有9部:《精神病患者》(1)、《西北偏北》(4)、《群鸟》(7)、《后窗》(14)、《晕眩》(18)、《火车上的陌生人》(32)、《美人计》(38)、《电话谋杀案》(45)、《蝴蝶梦》(80)。
二、惊悚悬疑片特点
1.孤独与焦虑主题
希区柯克的题材都贯穿孤独与焦虑的主题。他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和只身独处的时候,即使在与亲朋好友相处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焦虑是现代人的一种绝望的感觉,它使人时时感到疑惧。孤独与焦虑也是希区柯克自己一生的体验和感受,他把它表现在电影中。
2.病态人物
希区柯克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有些病态,备受焦虑、内疚、仇恨或情欲的折磨。一是精神病态者,有窥隐癖(《后窗》)、恐高症(《晕眩》)、心理变态(《精神病患者》)、自恋(《群鸟》)、失忆症(《爱德华大夫》)等。二是无辜受害者,通常是女性,如《蝴蝶梦》的女主人公。三是被冤枉者,通常是男主人公,如被冤枉杀人(《蝴蝶梦》)、被冤枉为间谍(《西北偏北》)。四是杀人狂,他们和精神变态相联系,表现了人性的弱点,经不起**,杀人动机简单。
3.名胜环境
希区柯克把幻想的故事置于人们熟悉的真实环境,通常是风景名胜之地。比如伦敦考温特花园、伦敦阿尔伯特大厅、美国自由女神像、拉什莫尔山,表明罪恶就发生在现实世界表面的美好中。《西北偏北》最后段落是间谍在拉什莫尔山追捕桑布尔和艾娃。著名的四总统石雕成为秩序与稳定的象征,好人获救,间谍摔死。全美闻名的拉什莫尔山耸立在南达科他州巴登兰以西不远的地方,山上雕刻着美国四位著名总统的巨大头像。从左至右是:开国元勋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佛逊、奠定20世纪美国之基础的罗斯福和解放黑奴的领导者林肯。总统山1927年动工, 1941年完成,石像的面部高达18米,仅鼻子长度就有6米,林肯的嘴唇有6米宽。雕塑作者是夏兹昂·波格隆。
《西北偏北》以总统山为背景,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观众,显示美国律法的庄严神圣。影片利用总统山摩崖石刻自然环境的险峻,表现间谍追捕戏的紧张恐怖。影片不断切换全景与特写镜头,表现石像山追杀的惊险紧张气氛。
《西北偏北》剧照:总统山追捕
《西北偏北》和其他惊悚片不同的地方是加入了爱情元素。桑布尔得到追踪他的金发女郎艾娃的帮助,最后两人成为情侣。影片的结尾,两人获救,镜头切换到火车卧铺车厢,两人相拥而吻,列车驶入隧道,充满喜剧性。
4.情节悬念
悬念是艺术的表现技巧和手段,它包括设置悬念和解开悬念两个方面,安排在故事情节中。电影悬念通常对观众不保密。观众知道这个悬念,剧中人却不知道,由此激发观众产生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心情,牵动观众的心,关注事态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希区柯克被称为悬念大师,他的悬念贯穿在整个情节中。
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理解是,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希区柯克按照他对悬念的理解设置悬念,把将要发生的险情、实施这一计划的人,预先告诉观众,让观众参与剧情,体验事件过程的惊心动魄。
三、双重人格惊悚片:《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Psycho,又名《惊魂记》, 1960)是希区柯克最负盛名的惊悚悬疑片,也是美国电影学会票房价值最高的惊悚恐怖片。1998年著名导演加斯·范·桑特翻拍为彩色片。
《精神病患者》讲述公司女职员玛丽安偷了老板的巨款,准备去找情人一起私奔。途中住进一家汽车旅馆,当晚在浴室被杀,到汽车旅馆调查真相的私家侦探也遇害。杀人犯是旅馆老板诺曼·贝茨,他是一个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同时扮演儿子和死去的母亲。贝茨从小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的依恋使他杀死了母亲和母亲的情人,同时又扮演母亲杀死了一系列与他交往的女性。
1.偷窥
影片通过人物的偷窥表现贝茨的变态心理,同时把贝茨的变态与玛丽安的命运联系。贝茨偷窥玛丽安,发生**,表明他是性变态者。镜头的切换从人物视点切入,表现贝茨的主观镜头。摄影机从人物的3/4侧面和过道侧面拍摄贝茨的动作,造成影片的斜拍镜头,表现贝茨偷窥的犯罪感。
《精神病患者》剧照:偷窥的犯罪感
2.诡异的气氛
雨夜、阴郁的环境、哥特式住宅和地下室,是影片所具有的哥特小说的谋杀氛围,影片的谋杀都发生在晚上,黑夜加深了恐怖感。贝茨太太生活的环境表现了谋杀犯罪的诡异气氛,提升了观众的焦虑程度。
3.浴室谋杀
浴室谋杀是《精神病患者》中最惊悚恐怖的场面,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经典惊悚场景。玛丽安被谋杀的镜头持续了45秒钟,影片从不同角度拍摄了玛丽安的头、手、脸、腹、脚等80余个特写镜头,用蒙太奇手法快速组接在一起。浴室谋杀的镜头始终没有出现流血的直接杀人场面,却突出表现出死亡的恐惧和谋杀的残忍。这段剪辑可以和爱森斯坦的“敖德萨阶梯”的蒙太奇剪辑媲美。
《精神病患者》剧照:浴室谋杀
新版《精神病患者》(1998)忠于希区柯克的原版,在浴室谋杀镜头的剪辑上主要表现为凶手的刀和被害者的交叉剪辑,表现更加血腥。浴室谋杀的特出之处在于使用旋转镜头,把旋转的排水孔与被害者的眼睛相联系,突出死亡的冷漠与恐怖。
《精神病患者》剧照:谋杀旋转镜头
4.钱包悬念
《精神病患者》贯穿影片始终的主要悬念是钱包,导演把玛丽安偷的钱置于观众面前,反复出现。钱包成为玛丽安被害的导火索,它是老板雇请私家侦探追踪的原因,也是杀人者被人们置疑的原因。
影片开端即交代玛丽安的男朋友缺钱,玛丽安偷了客户交的购房款,设置了影片的悬念。玛丽安的命运和钱的归宿将如何?钱的出现对玛丽安和她的同事都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玛丽安经不起**偷钱奠定了人性共同的心理基础。影片用玛丽安疑虑、斜视的眼神表现人物的恐惧心理和犯罪感,牵动观众对偷钱悬念的关注。
玛丽安住进汽车旅馆,将钱藏在报纸里,放在床头柜上。钱会被发现吗,会落入谁手?影片描述玛丽安藏钱的过程,表现玛丽安的心理活动。什么地方都不安全,用最不起眼的报纸包钱,并放在床头柜上,让别人产生误会,不会在意这叠报纸。这是悬念的展开,别人会发现吗?它给观众制造了悬念和紧张感,藏钱的过程让观众参与剧情。
玛丽安被害后,贝茨清理谋杀现场,将包钱的报纸当废纸扔进后车厢,沉入沼泽。这是悬念的发展,汽车会被发现吗,钱包会被发现吗?
影片结局是打捞汽车,表明钱包也会重见天日,物归原主。钱包的悬念不在它的结局,而在观众参与剧情的过程,关注钱包的去向和下落,这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悬念。贝茨沉没汽车和警察打捞汽车,形成了沉没与打捞的对比,既有沉没,就有打捞,悬念最终解开。
《精神病患者》剧照:钱包悬念
5.母亲悬念
影片中的贝茨太太是贝茨的母亲,她是个只有人影和声音出场的人物,剧中人物都没有见过她。她究竟存不存在,怎样存在,是不是她杀的玛丽安?构成了凶杀者身份的悬念。玛丽安住店,看见母亲的身影,听见母子争吵,贝茨讲述母亲的故事。母亲以声音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设置了影片新的悬念,制造了气氛的神秘感。贝茨讲述母亲是一个不能行走的病人,而贝茨在谋杀后又表现出对血的恶心,似乎谋杀与他无关。影片制造了谋杀者身份不能确定的悬念。
私家侦探想见贝茨母亲,遭到贝茨的拒绝,并在贝茨太太楼房被杀。构成进一步悬念,谁杀了侦探?玛丽安的男友和妹妹向警长报警,警长解释贝茨的母亲早在10年前死去,那么她的身影和声音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引起观众的关注和疑问,母亲究竟死没死?还在不在?
贝茨感到事情将会败露,把母亲从楼上转移到地下室,影片有一段母子的空镜头对话,表明母亲还在,但是又没有出现真身。影片用俯拍镜头表现贝茨抱走母亲,只能看到身形,看不到人的脸,事情的蹊跷和悬念就在这里。
玛丽安的妹妹到旅馆查看后山建筑,发现了地下室贝茨母亲的干尸,母亲早已死亡得到证实。贝茨母亲的卧房衣柜存列着年轻妇女的时装,桌面上有制作的母亲的雕塑手,**保持着睡觉的印痕,地上有贝茨童年的玩具,一切都停留在童年的美好时光,表现了贝茨的恋母情结。贝茨谋杀妇女,每次都戴着母亲的头套。他企图杀害玛丽安的妹妹,被山姆制服,脱落的头套,现出了他的杀人者身份。
贝茨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他以母亲的身份杀了玛丽安,又以儿子的身份杀了私家侦探。心理学家解析贝茨的双重人格,谋杀揭秘,悬念解开。影片以贝茨母亲的声音做结尾,表明囚禁中的贝茨正在扮演母亲角色,他沉迷于此,露出胜利的微笑。
《精神病患者》剧照:母亲悬念
四、小结
希区柯克是惊悚悬疑片的代表导演,他的悬疑片在恐怖片中独树一帜,悬念贯穿影片始终,精神病态人物是影片的主角,表现现代人的焦虑与孤独。
思考题
1.希区柯克惊悚悬疑片的特点是什么?
2.希区柯克影片病态人物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
3.分析一部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