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问题研究

第十五章 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研究

字体:16+-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研究现状及评析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罚执行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刑罚执行问题进行宏观的研究,这其中既有全面研究刑罚执行制度的成果,比如周红梅的《刑罚执行论》、张绍彦的《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等;也有对刑罚执行原则进行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刑罚执行的教育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人道性原则、个别化原则、社会化原则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冯卫国的《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等。二是对刑罚执行制度和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具体研究几个方面的问题:(1)减刑制度,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敏的《减刑制度比较研究》等,此外,还有大量研究刑罚问题的著作和二百余篇论文都对减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减刑决定权的归宿、减刑依据、减刑制度的范围、减刑的适用条件、减刑的程序、减刑的限度和幅度、设立减刑考验期制度、减刑监督机制等问题。(2)假释制度,关于假释的研究成果很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柳忠卫的《假释制度比较研究》等,研究假释的论文也有二百余篇,研究的内容包括假释决定权的归宿、假释的对象条件、实质条件、刑期条件、假释的审理、假释的考验期限、假释的监督考察、假释的撤销、假释的扩大适用、假释与减刑的关系等。(3)刑罚执行方法,其中近些年来对社区矫正的研究最为深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比如有王顺安的《社区矫正研究》等。

在众多关于刑罚执行的研究成果中,有关未成年人刑罚执行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这些有限的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研究传统未成年人刑罚执行问题的成果较少。这方面除了有关少年法研究的著作中有所涉猎外,研究论文也相当少。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建龙的《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该书第十三章专门研究了“刑罚执行的少年化”;黄荣康等人著的《少年法研究》,该书第二编第十一章也还专门研究了“少年刑罚的执行”;张明丽的论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减刑、假释制度的思考》;隋晓红的论文《未成年犯减刑、假释的条件的思考》,等等。第二,研究未成年人刑罚执行中热点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多,比如研究未成年人行刑社会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等,特别是研究社区矫正的成果中大多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的,专门研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论文也有数十篇。

从研究内容上看,对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对未成年人行刑原则的研究,主要研究未成年人行刑个别化、行刑社会化等原则;二是对未成年人减刑制度的研究,主要研究对未成年人减刑的意义、未成年人减刑的原则、未成年人减刑的条件、未成年人减刑的起始时间、幅度和最低限度、未成年人减刑的程序等问题;三是对未成年人假释制度的研究,主要研究对未成年人假释的意义、未成年人假释的原则、未成年人假释的条件、未成年人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验、未成年人假释的程序等问题;四是对未成年人执行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未成年监禁刑执行改革、社会化执行方式、社区矫正等问题。

从我国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第一,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未成年人刑罚执行中的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但忽视对传统问题的研究。刑法学研究应该关注热点问题,这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但是刑法学研究不能忽视传统问题,毕竟这些传统问题才是我国刑法学的基础,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传统问题基础之上,离开了对传统问题的深入研究,热点问题的研究也难深入。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刑罚执行更多的是一个法律实务问题,如果不对未成年人刑罚执行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考察,理论分析也是建立在空中楼阁基础之上,分析出来的结论可能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刑罚执行的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关注未成年人刑罚执行中的热点问题,也要对传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未成年人刑罚执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