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二、作家与文化环境

字体:16+-

文化一词在西方源自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土地耕作及对动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意义逐渐引申,大体上与今日通行的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化概念相当。在中国,文化一词自有其语源,“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可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乃“教化”和“化行”之意。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早在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曾分析考察了一百多种文化定义。在现代语境中,文化可能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但最具争议的概念。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曾感叹说:“据说‘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为复杂的单词之一。”[7]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经典定义首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般而言,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方面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轨迹。但是由于文化往往又是体现在某种共同体生活基础之上的,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比如,在不同环境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表现出相互各异的文化气质。对于这种现象,五四时期的李大钊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概括,他认为中西方文化“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8]。当然将中西文化做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今天看来不无偏颇之处,但这是李大钊身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所使然,从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想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渴望,同时,这种对比的确可使我们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有较为直观的认识。这种特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性,对于身处这一文化中的作家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具有其自身的传统和演变规律。作家总是处于某一具体文化形态之中的,而这一文化形态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定会作用于作家的创作意识,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据当代著名学者袁行霈的研究,中华文化的整体特点可以概括为五点: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9]从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多个层面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的异质性,体现在文学思想和观念上,则表现为中国文学的一些基本特点。

例如,一般认为,在文学形式上中国文学是以诗歌为主流形式,从中国文学的开篇巨制《诗经》到唐诗宋词,中国的诗歌发展源远流长,而其中大量的诗歌是言志抒情式的作品。与这种抒情诗歌形式相对应的是,中国文学传统重视抒情,有着悠久的“诗言志”传统。从上古时期体现诗、乐、舞一体的原始艺术特点的“诗言志”,到后来的“诗缘情”,再到“独抒性灵”,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这可以同西方文化中的诗歌传统做一个对比。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诗歌与戏剧、小说一道被视为最主要的三种文学样式,诗歌主要以叙事类型为主,可以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这类史诗为代表。在西方的传统文学观念中,文学往往被视为对世界的再现,作家的任务就是在作品中对世界进行描绘,要么这个世界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要么这个世界是想象中的世界。可以说,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18世纪末,西方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戏剧,而非诗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甚至认为,诗歌是对世界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层,不能提供正确的知识,而且由于诗歌会模仿人物的感情,能激发听众的情感从而使其不服从理性的要求,因此主张将诗人从其“理想国”中驱逐出去。所以,抒情诗歌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不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主要形式。与之相对,由于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抒情诗歌却成为中国传统诗歌最主要的标志,如果我们称中国曾是一个抒情诗的国度,想必不会有人惊讶。

由此可以推断,作家的创作活动始终处于一定的文化文学传统之中,虽然作家作为创作主体有可能具有革故鼎新、打破陈规的勇气和才能,但总体而言他们始终深受传统的影响。我们不可能指望唐朝的诗人们创作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诗歌,也同样不能要求今天的诗人创作出可以媲美唐朝诗人的旧体诗歌,毕竟作家身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学传统已经发生巨变。

其次,对于作家来说,总是要放到文学传统中才能彰显其价值。英国诗人和作家艾略特曾用专文谈到传统与作家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的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已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的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我认为这是一个不仅是历史的批评原则,也是美学的批评原则。[10]

艾略特特别强调文学传统的一面,他要求作家总是要与文学传统发生关联,号召艺术家不断牺牲自己、消灭个性,用他所做的比喻来说,诗人的个性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当一根白金丝放到一个贮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瓶里去的时候所发生的作用”[11],即只有当诗人把个性和身处的文学传统结合得非常融洽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诗歌。所以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能在自己的写作个性和文学传统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