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接受过程
与文学创作一样,文学接受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读者的素养储备是文学接受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文学接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比如,其中的一个文学接受的基础就是接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读者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经验,学习和掌握了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有较好的语感,才能理解和体味语言的内外之意,得到文学作品美的体验。生活体验与文学接受也是密不可分的。通常来说,读者喜欢的文学作品,无论题材、风格、主题还是思想内涵都与自己的生活领域、阅历,甚至命运有某种明显的或潜在的联系,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入对自己经历的理解、思考和情感。比如,人们少年时喜欢阅读《西游记》,感兴趣的往往是它的故事情节,而难以领悟它的深刻内涵。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及阅历的积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深,对《西游记》进行再次阅读时,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体验了,他们会透过一个个故事而深刻理解师徒四人的人物性格及其惩恶扬善、以正压邪等故事内涵,还会进一步体味故事后面的人生体验和佛教的大智大慧。文学艺术修养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接受的基础和条件。如果读者接受过专门的文学教育,拥有大量的文学阅读经验,乃至曾亲身从事过文学创作活动的经历,他们的文学接受活动都会达到不同的程度。所以,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增强对文学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鉴赏的基础。
在阅读中,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动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组成了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是指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获得审美或艺术享受的心理需求,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在大众阅读中,娱乐动机往往是初始动机,通过文学阅读,接受主体在得到娱乐、消遣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试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生活、社会、宗教、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了求知动机。出于获得某种人生启迪、精神鼓舞或道德教育等目的而进入文学活动,形成受教动机。为学习作家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而进行阅读,构成了借鉴动机。批评家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得对文学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对文学作品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演绎,则构成了批评动机。此外,出于某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从众心理等都会构成不同的接受动机。上述接受动机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交叉重复、相互转化。获得愉悦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但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读者的动机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发生转换,相互交织。比如,许多读者初读长篇小说《西游记》的时候,往往是被小说中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所吸引。书中师徒四人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与各路妖魔的斗智斗勇、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等,使读者手不释卷、沉浸其中。而实际上,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去感受这些故事后面真正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样,尽管他们是从娱乐的接受动机出发,实际上也在无形中受到了教育,接受动机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了转换。
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这便进入了文学接受的第二个阶段:审美感受阶段。读者在其间流连忘返,尽情体味人生滋味,深刻领悟生命真谛。读者在对作品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解读语言文字的意义,更是在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即通过审美理解和创造性想象,重新建构出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的新形象,这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阅读始终伴随着审美体验。读者在重构饱含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时,实质上已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感受过程。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的体验同作品所表现的经验之间产生呼应与共鸣,读者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曾留意的生活经验或人生的真谛,现实得以超越,读者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普通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审美体验,读者收获了文学之美。正是这样的审美体验,才构成了文学接受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之一。文学审美感受具有独特性。与诸如雕塑、绘画等空间性艺术不同,文学形象是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中独特存在的。雕塑、绘画的审美体验的生成虽然也要经由接受者同作品之间的对话来完成,但它们由于具有一种空间的质感,可以直接诉诸接受者的视觉感官。比如,在有音乐播放的情景下,接受者甚至在完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完成审美感受。与之相比,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对象并不能直接诉诸视觉或听觉,而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理解去发现和填补,并重构带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印记的文学形象。而且,语言文字符号自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性内容及文学媒介特点,使得文学的感受和体验呈现出更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接受者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素养、自觉的参与和创造性的投入,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潜质是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这也体现了文学接受本身的独特价值。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进行审美体验时,往往进行深入的思考,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做出判断,文学接受活动就进入了审美评价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为人类认识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超越感性认识,达到对于规律、本质的认识。从文学接受的过程来说,审美感受以感性心理为主,而审美评价则以理性因素更多。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错综交织,但又有所区别。审美感受是读者主要在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其结果是感性的文学形象的形成。这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审美评价是读者在前一阶段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价值尺度或评判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等做出较为理性的判断和评说,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这构成了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每一个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进行审美评价的标准,随着个体的文学素养、阅读经验及人身体验而有所不同。普通读者的审美评价往往是随机的和零散的,但也是他们对作品最直观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因而,不管是对于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的意见反馈,往往能够帮助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进行再调整、再改进、再丰富与再提高。批评家的审美评价,即批评家所做的评论,是审美评价的高级形态,往往是在一般读者审美评价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批评家往往能对文学创作方法、技巧和思想深度有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们从阅读到鉴赏,从审美感受到审美评价,都比一般读者理解得更为精准深入,对普通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评价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上面将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但实际的文学接受活动并非是一个简单依次进行的活动,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比如,审美评价甚至可以在最初阅读作品时就出现,当读者开始阅读作品时,就可能产生主观评价,而审美感受也在随后的作品阅读过程中逐渐产生。再如,审美评价也会反过来影响着审美感受,促进着读者审美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除此之外,文学接受的过程还可以指“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所谓“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又译“期待视界”“期待视域”,指读者通过已有的各种体验而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心理期待。它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个层次。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所谓“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审美前”的心理状态。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即审美性、朦胧性与期望性。审美性指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打动读者或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特质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初发的审美情感。朦胧性指读者最初对打动他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的经验是停留在感觉与直觉层面的,他与文学作品直接的情感交流尚处在萌芽状态与朦胧的水平。期望性指产生了一种掌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的冲动与期望,希望通过对这种审美特性的掌握与深入体验,来满足读者自己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扩大由阅读而带来的喜悦。
最后,文化接受过程还反映在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上。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反应方式为同化与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进行调整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