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恭听:读懂音乐大师

玫瑰,诗意地盛开与凋零——内弗遗音小记

字体:16+-

《玫瑰人生》的题外话

2007年上映的法国传记影片《玫瑰人生》以再现“云雀歌手”伊迪丝·碧雅芙的一生而广受关注。影片对她和拳击名手马塞尔·瑟丹的旷世之恋着墨较多,那段爱情终止于1949年10月28日晚亚速尔群岛上空的空难。本文想聊的是同机的另一位遇难者—小提琴家吉内蒂·内弗(1919—1949)及其音乐遗产。那架星座式远程客机起飞前,内弗姐弟和有幸一睹名琴风采的拳击手曾留下合影,谁料想,那竟是他们的遗照。飞机失事后,人们发现姐弟俩紧紧相抱,他们怀里的那把斯特拉地瓦里琴竟奇迹般的完好无损。在1935年的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16岁的内弗正是凭借此琴击败了大卫·奥依斯特拉赫。

早熟的内弗由其母启蒙,5岁半演奏布鲁赫第一协奏曲,7岁首次公演,9岁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1930年11月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埃奈斯库和蒂博,1931年,内弗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时遇见弗莱什,这位名师有意教导内弗,并对内弗的才华报以审慎和珍视态度,“我不会去碰你的天赋,我能做的就是纯技术的帮助”。华沙夺魁后,她的巡回演出起始于汉堡,在约夫姆的合作下,她演奏了勃拉姆斯协奏曲。可能正是弗莱什的观点让内弗的演奏生涯避免了昙花一现,她短暂的演奏生涯明显地显现为上升趋势,只等迎来一个她的黄金时代。

战后的1946年,她的足迹遍布北美。当富特文格勒在梅纽因协助下,用贝多芬协奏曲谋求与新世界和解的历史性时期,1948年,内弗和卡拉扬合作了相同曲目,卡拉扬后来在柏林取得支配权后,找同样来自法国的费拉斯做固定的协奏曲伙伴,其中是否别有深意呢?如果内弗活得足够长,无疑,她将成为立体声时代的宠儿,传世唱片会数十倍于今日之留存。然而,就我们怀念内弗的唯一方式(听录音)而言,事实上她遗留的录音已经足够丰富,质量也足够上乘,在保持了对她身后做无尽遐想的前提下,甚至于她诗意的离世方式也成了其魅力的一部分。

战前的惊艳记录

1992年,英国的TESTAMENT公司出品的一张历史录音唱片以“首度录音”之名收录了内弗演奏的7段小品,它们中的6段录自1938年4、5月间的柏林。这张CD里还收录了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来才得一见的哈西德仅有的8首小品,显然,两个早逝的天才被并置乃是唱片公司的促销策略。不过,仅就聆听效果而言,内弗的演奏并不逊色于哈西德。之所以称其为战前的惊艳,是因为这7段小品记录了一位少女的非凡琴韵,声音洪亮却不粗犷,音准干净,神采奕奕,没有法国式的刻意的典雅和馨香,细腻中包含着健康和明朗,跟轻柔自恋的女性特征保持着相当距离。第一首克莱斯勒的C小调慢板,足以让听者屏住呼吸,内弗显示了她罕见的控制力,不仅仅是对纯净音色的控制,更有对音乐中感伤情绪的绝佳保持,这是一种少见的成熟,它意味着日后她面对大型协奏曲时,将有一套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苏克的《四首小品》(作品17号)之二和之三,乍一听会觉得和前面那首克莱斯勒相比,发声要纤细得多,这是内弗在展示音色变化,琴音既娟秀又执着,却并不流于娇媚,少女内弗已经生成了自己的个性音乐话语。1939年4月,内弗录于柏林的克莱斯勒改编自塔梯尼的《科莱里主题变奏》,感觉上是她初期录音里相对失色之作,颤音部分如同走入僵局而损害了美感。从上面这一组“首度录音”的情况来看,内弗好像不能简单地被归入正统的法比小提琴学派,这个问题也许应作如是解释,她的个性呈现在音乐里高于一切,她的老师来路各异,赋予了她多重方向的影响,身为神童,她在这些小品里所显示的能量和气魄均令人惊叹。

真正的战前惊艳,要数1939年7月在柏林录制的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古斯塔夫·贝克),此录音见于EMI公司资料系列1990年出品的一张内弗专集,它的声音高亢深切、微含青涩,乐句的呼吸安排从容稳当,音乐乃是一种闪亮的充满了期待的抒情体,它应该是20岁的内弗遗世的最高馈赠。拿起与海菲茨晚年告别音乐会的录音(RCA)和郑京和的DG录音相互对照,不同于他们的激越和细腻,在这首著名的晚期浪漫派奏鸣曲里,有着内弗对于浪漫本质的理解—音乐已化身为她的梦境依附的居所,是平凡与现实朝着卓越与遐思而作的延伸。以这样的表现力,没有留下一个完美的弗兰克奏鸣曲录音,真是唱片业之大不幸。

战后录音—琴弦书写的音诗

如果把战后内弗的录音看做演奏生涯的下半场亮相,那么欧洲战事期间,就是她的一个漫长的幕间休息,它让内弗的上台时间被压缩得更加短暂,这6年,内弗隐居于江湖,潜心于琴艺,从后来的录音来看,她的风格有了微妙的变化。1945年11月,内弗在EMI制作人莱格的筹划下录制了西贝柳斯协奏曲,1946年,她继续录制了勃拉姆斯协奏曲、肖松的《音诗》、拉威尔《茨冈》和《哈巴涅拉》,1948年录制了贝多芬协奏曲和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现在来看肖松的《音诗》(多布罗文/英国爱乐乐团)仿佛专为内弗量身定制,此曲传达的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法式抒情体验,又接近布鲁赫协奏曲的晚期浪漫派风格。有别于战前锋芒毕露的发声,一种被抑制了的情绪在铺陈着她那和青春作别的愁思,因为承载着人世况味,琴音也变为黏稠郁勃,难以稀释,音乐成了一次惆怅的诉说。这首《音诗》,内弗还有一个珍贵的视频片段传世,乐队是孟许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乐团,1946年的布拉格实况,声音效果和唱片不能比,那张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DVD,记载了当代的小提琴大家帕尔曼、吉特利斯和哈恩德尔对20世纪众位大师的评议,提到内弗,他们都对她的气魄声势叹服不已,镜头里,但见内弗侧身运弓,双眼直勾勾地盯住指挥孟许,单机位摄录的画面上,唯有内弗专注而带着倦意的面容。

内弗录于1948年的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巧妙地把握了音乐里的节奏和节拍变化,让这部作曲家所谓的“显示一个病人在战争中能够写出怎样的音乐的范例”在轻盈飘忽的行进里,实现着一种梦境对现实的对接,音色在此成了照亮现实世界的理想之光,而作品里依稀可闻而又无从摆脱的痛楚,内弗则通过激烈甚至怪异的冲撞来表达,这和蒂博(EMI历史录音)那种沉浸于音色世界的独自玩味相映成趣。拉威尔《茨冈》在内弗手里,似乎显得锋芒不够,这首描摹流浪者内心世界的音诗,内弗更在乎它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的沉重粗犷,一开始那大段G弦上奏出的独白散板,乃是拉威尔的一种即兴式,但在内弗,那更像是一种沉思式,拉威尔的重复音层层深入,音乐渐渐卷入狂舞的旋涡,但内弗却并没有带给人以紧张,有的只是自我放松时的优雅,这大概是她法国人本色的一次回归。三分钟长度的拉威尔《哈巴涅拉》,则是内弗灵光一现的另一个重要时刻,呼应了她战前的惊艳。

从西贝柳斯到贝多芬

内弗的唱片,除了本文提到的几张,另有音乐与艺术公司目录里的两种可供选择,一种是编号为CD-550,内收罗斯鲍德指挥南德广播乐团的贝多芬和孟许指挥纽约爱乐的《音诗》,另一种是编号为CD-837,内收罗斯鲍德版的贝多芬和多拉蒂版的勃拉姆斯,因为录音时间都标的是1949年,其中的贝多芬应是同一个录音,而勃拉姆斯协奏曲因为还有一个EMI版(多布罗文/爱乐乐团),所以流传于今的至少有两个,但“音乐与艺术”版因为注明是实况录音而更显珍贵。最新的资料表明,内弗另有一个和舒米特·伊萨斯德特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PHILIPS)。

从时间上看,她的西贝柳斯(苏斯金德/爱乐乐团)录得最早。此曲音准极难,调性变化又多,因而海菲茨这样技术上的完美主义者的录音自然更具说服力,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内弗的音色和分句,以及它们所结合成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优美,第一乐章后半段的华彩,何等的秀美深情,虽然第三乐章的速度欠缺冲击力,但它整体地倾向于平静深远的抒情格调,极好地将一股融于自然的脉脉温情传递出来。这张西贝柳斯也许是最突现女性特征的,相对于诸多版本风急天高的苍劲表述,它恰好是一种少见的另类例子。

内弗录音室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使人感到,她的确不是技巧绰绰有余的英姿勃发类型,似乎是为了展示一种气魄,内弗选择了稍快的速度,但她所擅长的深情言说风格就无暇顾及了,虽然次乐章依然令人动情,但首尾两个乐章的演绎似乎还很难归入名演录的行列,整个演出,其细部经得起推敲之处不能算多,实际上速度稍慢的演奏照样可以传达此曲的气势,例如大卫就坚持使用稍慢的宽广表达,留下不止一个勃拉姆斯名演。同样作为女小提琴家,可以和内弗的勃拉姆斯形成对比的哈恩德尔、内弗的同学奥克莱尔都很有自己的特点,也许,勃拉姆斯作品里的反反复复,并不完全吻合内弗的路子。

据说,内弗在波士顿的一次广播实况演出中,以贝多芬协奏曲赢得了普遍的美誉。她和罗斯鲍德合作的那个录音由不同的公司出过好多张,意外地,乐队部分音效之好超出前面的西贝柳斯和勃拉姆斯许多,也许是得益于罗斯鲍德地道的德国风格伴奏(相对而言,其他两首的乐队不光是音效不理想,演奏也少亮点,专门为EMI录音而诞生的爱乐乐团刚开张那会儿大约只有这么个状态,而南德广播乐团则不同了)的烘托,内弗心中那份期待着呈献给乐圣的虔诚,便有了理想的传达语境。这张贝多芬,如果在同时代的著名演绎里寻找风格相仿的例子,当推单声道时代的梅纽因,那种甜蜜和亲切,对凌厉勇进之气的调和,熏风解愠般的慢板抒发以及内在精神于自省中的展开,都足以和梅纽因的任何一次演奏抗衡。

其实,30岁的内弗还不到完美之境,她不多的遗音里,也保留着某种不稳定,她正需要岁月的磨洗来完善其音乐之源的底子,然而上帝偏偏提早带走了她,让她的少作稀少到难以被后人理性地审察和扬弃,因为我们在面对她的时候,内心很难不掀起波澜,我们和她沟通的前提,其实就是她音乐里无处不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