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通过传记影片来了解音乐家并非上策,电影创作者对音乐家及音乐的理解、电影工业本身的商业运作需求掺杂到影片的制作过程里,最后在银幕上亮相的作曲家,同我们头脑中累积而成自常年聆听阅读的那一位难免判若两人。但它们中也有出类拔萃的,比如《阿玛杜斯》(即《莫扎特传》,米洛斯·福尔曼作品)。不但是所有音乐家传记影片里的极顶,也堪称影史奇迹之一。
情爱决定论
改革开放前夕,一部罗马尼亚电影《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中国公演,观者如潮,此片的情节现在只记得一个,即齐氏在监狱里奋笔疾书《叙事曲》,画外音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小提琴独奏,齐氏(1853—1883)其人,属于民族乐派,1879年在维也纳曾师从布鲁克纳,罗马尼亚(《三色旗》)和现在的摩尔多瓦的国歌都由他谱曲,不失为音乐奇才。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上演过的作曲家传记电影,一部是讲格里格的美国影片《挪威之歌》,一部是讲舒曼的西德影片《春天交响乐》,这两个片子因为当年根本不晓得主人公为何人,所以印象不深,只记得前者有男女主人公草地花海里打滚的镜头,一段音乐几乎还从头到尾响着,后来才知道那是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的开首,后一部不消说,舒曼的第一交响乐会怎样地被加以利用,《春天交响乐》里,演克拉拉的是主演过《苔丝》的娜塔莎·金斯姬。其实讲舒曼的电影,1947年好莱坞就拍过一部《爱之歌》,凯瑟林·赫本演克拉拉,也曾风靡一时。
80年代看的最难忘一部,是法国的战前黑白片《永恒的情侣》,这个片子给贝多芬配音的是毕克,那个汉语转述,简直神了。该片出自法国大师阿贝尔·冈斯之手,哈莱·鲍尔出演的邋遢而不拘小节的贝多芬和傅译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里的描述最为神似,“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影片里大量引用贝多芬音乐,其中他安慰丧子妇女一段,就是“悲怆”奏鸣曲的次乐章。片子结尾贝多芬在命运的敲门声里去世一幕惊心动魄,带有神秘而恐怖的天问色彩。
贝多芬的传记片至少还有四部,西德在1976年拍过一部《贝多芬》,另三部都是美国出品,系1994年的《不朽的情人》、1996年的《贝多芬住在楼上》和2006年的《复制贝多芬》,其中的《不朽的情人》由加里·欧德曼主演,这个在《杀手莱昂》里狂听贝多芬的恶警,过于突出了暴戾无常一面,该片的配乐全由索尔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演奏,钢琴独奏和小提琴独奏分别请佩拉西亚和克莱默出马,朱利亚德四重奏团负责了Op.130的演奏,在影片里起到重要作用的“鬼魂”三重奏,则出自马友友、安克斯和帕梅拉·弗兰克之手,其音乐方面的制作阵容堪称奢华,但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赶上阿贝尔·冈斯的老版。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在再现古典作曲家生活场景的时候也只能把音乐做普罗化的推广,所以呈现在影片里的音乐,都是最常见的片段,像《兄弟连》里一群美国大兵听到废墟里的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的例子,实属罕见。
央视当年的译制片节目也播放过几部好莱坞的音乐家电影,它们是1938年的《翠堤春晓》,讲约翰·施特劳斯的三角恋爱故事,拍得极其庸俗;《胆剑琴声》是1945年拍的,讲帕格尼尼,故事胡编乱造,但小提琴配乐由梅纽因代劳,所以尚可一看;1946年的《一曲难忘》则是讲肖邦生平,央视播出后影响不小,但这个肖邦开口闭口千秋大义,人物完全沦为民族情怀的符号,鲜有真正的个性挖掘。肖邦的传记片,后来至少又出过三部,一部叫《即兴曲》,英国1990年出品,休·格兰特演肖邦。2002年波兰拍过一部《肖邦—爱的渴望》,对肖邦/乔治·桑的爱情悲剧有过较深的剖析。其实肖邦和乔治·桑母女的情感纠葛,1991年法国拍的《蓝色乐章》一片已经有过触及,但该片的重心显然在苏菲·玛索演的乔治·桑之女,不能说是理想的肖邦电影。
苏联在50年代有过一部李斯特影片,演出李斯特的是大名鼎鼎的里赫特,我虽未曾寓目,但片中炫技大师的风采可以想象。而好莱坞关于李斯特的电影《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重在表现李斯特和安妮夫人的不伦之恋及钢琴家的后半生。我原想,如果影片能够把李斯特二女儿和瓦格纳私奔的情节并置以展现某种宿命与轮回,也许不失为令人深省的看点。该片对音乐名作的大量引用,很有普及之功。说到瓦格纳,就不能不提1983年好莱坞拍的《科西玛》,不用说,影片重心是作曲家和李斯特之女科西玛的爱情故事,演瓦格纳的是大牌巨星理查德·伯顿。柴科夫斯基的传记影片,70年代苏联拍过一部,手法老旧节奏拖沓,作为一部电影是不合格的,但其中因为用了大量老柴的音乐,或可成为入门材料。写到这里,可以给音乐家传记影片下一个结论,很大程度上其真正的主角与其说是音乐家,不如说是爱情,这是电影及其工业体系的本质所决定的。
老肖、马勒和莫扎特的影像传记
本节提到的都是非比寻常的音乐家传记影片。先说英国导演托尼·帕莫1998年完成的改编自肖斯塔科维奇自传《见证》的同名电影,英国演员、《甘地传》的主演本·金斯利出演老肖。说实在的,我不觉得《见证》适宜于拍成电影,书(国内译本见花城出版社“流亡者译丛”)中叙事的元素当然也有,但明显是作为作者意识流的陪衬物而存在,而且是断断续续的零星片段,而电影起码得有大致完整的叙事构架,所以麻烦就来了,更大的麻烦是资金投入少,外景只能在伦敦郊外取,因此此片的场景不伦不类,没有一处苏联标志性建筑出现,弥补的方法是大量纪录片镜头的穿插。电影中据我盘点,共引用了老肖的11部交响曲,配乐均由定居伦敦的老肖学生鲁道夫·巴夏伊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演出质量很高。为了更广泛地吸引观众,作品中俄文唱词被翻译成英文演唱。金斯利演得如何?那种逆来顺受是他表演的强项,但看上去仍然是辛德勒的会计。我理想中扮演老肖的不二人选是安东尼·霍普金斯。
和马勒有关的影片至少有四部,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1971年的《魂断威尼斯》改编自托马斯·曼的小说,这个中篇,是马勒去世之后,托马斯·曼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在听了马勒第八交响曲后,托马斯·曼曾经激动地发现了其中的同性恋倾向,感到“自己黑暗的**突然明亮了”。《魂断威尼斯》某种意义上也是托马斯·曼的自传,在他死后公布的日记中,人们发现他的爱情对象原来是一位年轻的提琴手、画家保罗·恩伯格。维斯康蒂的影片应该说复原了主人公艾申巴赫的来路,干脆把人物设定为刚刚经历丧女之痛的作曲家,除了名字,其他一概依照马勒,这里也包含了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的维斯康蒂自己的某种情怀,所以,最后完成的影片,乃是小说、电影、音乐和人生的多重文本相互映照的艺术奇观。影片里演艾申巴赫的是《一曲相思情未了》里演过李斯特的德克·波加德,他的外形被尽量打扮成马勒,影片用得最多的是马勒第五交响乐的小柔板,从开头他坐轮船缓缓驶进威尼斯海域到结尾他倒在海滩,罗马圣切西亚音乐学院乐团演奏的配乐一直尾随着他气息奄奄的身影。
另一部是1975年出品的英国影片《马勒传》,由肯·罗塞尔导演,该片表面上只是晚年马勒的一次不愉快的旅行,但内里则是用他的间歇性的包含精神危机的回忆和与自己音乐的沉浸,把一生的他串了起来。影片的成功之处,应该是生活场景与马勒音乐片段的糅合。举一个例子,马勒记忆里,妻子手里摇着铃铛在河边看护孩子,画外音接入的就是第四交响乐的开头雪橇铃声,这就等于说,导演在想法子把音乐镶嵌到影片、更确切地说是马勒的生活里去。在列车开动之前,本片用这样一个马勒的视点镜头表达了对《魂断威尼斯》一片的致敬,那个追随美少年塔齐奥而去的艾申巴赫和少年一起出现在车站的月台上。该片的音乐演奏,是海丁克指挥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来看《阿玛杜斯》。这个1985年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由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改编自他的同名舞台剧本。1987年,北京人艺上演过此剧,剧名改为《上帝的宠儿》。影片强调了莫扎特和未完成的《安魂曲》之间的关系,这个结局,其实匈牙利作家希尔·贝拉兹的一个名为《安魂曲》的剧本(焦菊隐先生翻译)就早有过类似的戏剧性设定。《阿玛杜斯》一片的核心,是莫扎特代表的天才和萨列里代表的庸才之间的二元对立,从后来的受众接受的热潮可见,把莫扎特和萨列里的故事演绎成对天才/庸才间碰撞的揭示,确实合乎大众需求。然而片中出殡一幕,《安魂曲》里“痛哭流涕”一段涌起,我们在灵魂震颤的同时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是亿万庸才中的一个,这正是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吊诡的一手。影片对莫扎特作品的引用创纪录地达到了54处之多,由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钢琴独奏是捷克籍的莫拉维克,他在片尾演奏的20号钢琴协奏曲的次乐章称得上是淡定从容,一切尽在不言中。
行文至此,我想为几部不错的演奏家传记影片再说上几句:它们包括广为人知的杜普蕾传记片《她比烟花更寂寞》,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特的传记片《闪亮的风采》。4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过一部电影《清平乐》,讲一个濒临倒闭的小提琴学校在海菲茨帮助下重现辉煌的故事,海菲茨出场扮演了他自己。《古尔德的32个短篇》一片,以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经线,串起钢琴家生活的32个方面,完整勾勒出他的一生,作为传记影片,它在电影语汇上的创新也可这样概括,即以主题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继《安娜·玛格特列娜·巴赫编年史》之后,再次打破传记片的线性叙事传统,无疑地,它们共同的灵感都来自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