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魔幻——绘画美

(三)墙壁上的信仰

字体:16+-

认识了古希腊艺术之后,让我们去了解另一个艺术殿堂——基督教艺术世界。

或者你要问,为什么我们跳过古罗马的绘画呢?

说到罗马,大家可以通过许多熟语来了解它:第一句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记录了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记录了罗马这个城市成为西方世界中心的显赫地位。第二句话就是“罗马军团的效率”。罗马人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因为严酷的组织纪律才会产生非凡的效率,所以他们才能统治那样地域广阔、包括不同民族的庞大帝国,否则那样的帝国就会在瞬间消失。第三句话是“给其平等,但打击其傲慢”。罗马帝国是建立在罗马军团的征服力之上的,但一旦军事上取得胜利,征服了一个民族,罗马人就会给被征服者一种平等的公民权,不过同时要抑制和坚决打击被征服者的傲慢与自信,使其不要忘记自己是被征服者。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萝卜加大棒”的艺术。

图2-10 公元2世纪罗马女子像

但说到罗马的艺术,大家也一定要记住另一句话:“宏伟即罗马。”它道出了古罗马建筑、公共设施、雕塑等方面的特征。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典雅、优美、纯洁与和谐的代表的话,古罗马的艺术就是宏伟、气派、壮观、粗犷的代表,甚至可以说还带有某种令人厌恶的霸道。罗马人相信力量,他们那锐不可当、无坚不摧的军团方阵就是力量的象征,他们在那残酷的斗兽场中也磨炼着自己的力量和嗜血的趣味。这也流露在他们的艺术中。

罗马人给绘画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肖像画带给了西方世界。罗马人不像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那样需要一个理想的人像,他们更执著于人的真实面貌。随着石膏像、雕塑的出现,罗马人对古代理想化传统的绘画有了最大改变。

罗马人这种对真实的追求,改变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绘画传统。他们不再画几何形的、理想化的事物和人像,而是要求真实记录事物的活生生的面貌。这里是公元2世纪罗马女子肖像(图2-10)。大家看这幅肖像,就会觉得它非常现代,很像是具有某种素描的功力,表明罗马人对人体头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地熟悉。画家对人物面部眼窝、下颚阴影的处理都非常地道,使人物面部具有生动的立体感。从这幅肖像画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像,而不是一个具有神性的理想人像。

图2-11 希腊萨斯猎杀人身兽头怪的壁画

还有一幅发现于庞贝城的壁画(图2-11),它描述的是希提萨斯猎杀人身兽头怪物的故事。英雄被画得比周围的人高大,画面左侧的一群人由近及远,具有某种透视的效果,中 间的英雄是完全画成了正面的,人体结构具有明显的解剖意趣,不再是古希腊人体的那种整体的抽象轮廓,并且人体似乎能够从画面背景中突出出来,显出立体感。这是与古希腊绘画完全不同的。这幅壁画选择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场面,用绘画的布局来加以表现。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喜欢戏剧,不过,在雕刻、浮雕以及绘画中,希腊人多选择人体动作中最具韵味的瞬间。但罗马人则多选择戏剧化的瞬间,即故事发展的某个变化最强烈的瞬间。这样,罗马的绘画、雕刻,就具有对于故事进行叙述的成熟技巧。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静物画。对此意趣的创始,也是罗马人。他们把坛坛罐罐、水果、折枝花卉等,按照一定的意图摆置起来,并画在居室墙壁或墓室的墙壁上,来装饰空间,使环境具有生气。

罗马人在绘画材料上的重要贡献,就是他们发现了用鸡蛋来调制颜料。这样调制出的颜料比水调制的颜料容易黏着适度,在平面造型上能够创造厚度和凹凸感。这种调制颜料的方法,为后来油画颜料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但这样调制的颜料,很容易干,不易渗晕。

罗马人的绘画流传下来的很少。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上述的众多变化和特点。

在罗马人统治西方世界的时候,产生于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基督教,就开始在奴隶和下层人民中间广泛传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长期迫害、压制基督教的传播。耶稣的死就是由他的门徒犹大把他出卖给罗马统治者,后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传播进入了罗马上层。公元311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了把这股巨大的势力纳入他的统治力量中,确立了基督教会在帝国中的权力,基督教成为国教。基督教从此从地下活动变成了公开的伟大事业。基督教在西方的广泛而漫长的统治,被称为中世纪。

基督教一旦确立为国教,就要为教会的公共礼拜活动建立场所。这样,才产生了西方建筑中最主要的形式——教堂。起先,教堂是由一些罗马公共建筑改造过来的,如罗马万神殿,原来是罗马众神居住的地方,但现在却转变为基督教礼拜的场所。

有了教堂,就需要装饰。这应该是基督教发展出其宗教艺术的良机。但基督教最初却有一条教义戒律,是不利于发展艺术的。这就是教义规定:不可为上帝树立雕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纯粹的信仰与偶像崇拜严格区别开来。这一点与我们东方的信仰很不同。最初基督教不仅拒绝在教堂装饰雕像、绘画和其他图像形式,而且捣毁所有异教徒的雕像。所谓异教徒的雕像,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古埃及、古希腊的雕像,当然包括绘画。这个“捣毁偶像运动”持续了很长时间,许多地面上保存的古老信仰所留下的雕像、绘画作品,被毁掉了,只允许基督教的东西留在世界上。这其实就已经不是为了维护信仰的纯粹性,而是为了消灭其他的神,以确保基督教神的唯一性、不可动摇性。

不过,那时识字的教徒并不多,要让文盲信徒也了解基督教教义,就得借助于其他的办法。在公元6世纪时,格里高利教皇就采取了这一方针。他提醒那些反对用绘画来传播基督教义的人,许多教徒都不识字,为了教导这些人真正了解教义,就不得不采用图画,就像用“看图识字”教孩子一样。他说:“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同样能起什么作用。”

图2-12 面包与鱼的奇迹(镶嵌画)

这成了基督教艺术的“开门咒”,它不仅意味着基督教不再反对绘画,而且意味着绘画必须依附于宗教,为基督教的宣传服务。基督教的教堂绘画,一开始主要是应用罗马人发展的故事叙述方式,来讲述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的某些寓意深刻的片段。制作于公元520年前后的镶嵌画(图2-12),讲述的就是信仰的奇迹:耶稣传教的过程中,用5个面包和两条鱼让5000人吃了一顿饱饭。平静安详的耶稣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他是一个长头发的年轻人,伸出双手向信众祝福,两旁两个使徒递给他面包和鱼,以便实现这个奇迹。后面还站着两个门徒,他们四个人围绕耶稣均衡对称地站立着,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平衡和严肃感。画家想把这一瞬间表现成一个重大的事件,使人们相信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是显示基督教的永恒力量。那些站在画前观看的人,也应该觉得自己正是耶稣要喂饱的人。这幅镶嵌画所使用的材料,是颜色鲜艳的彩色玻璃和石头,这样颜色浓重的镶嵌画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使教堂内部显得绚烂辉煌,凝重肃穆。

早期的教堂以罗马式主教堂为最宏伟,它是罗马圆拱建筑的继续,内部空间非常壮观,建筑物的顶部是一个圆形的穹隆,仿佛覆盖在头顶的天穹。这么大的穹顶如果不加装饰,那是非常单调、贫乏的。所以装饰这个巨大的穹顶就向当时的艺术工匠们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

图2-13 耶稣在使徒环绕下受洗礼

建于约公元450年的穹隆式洗礼堂圆屋顶的壁画,画的是12个使徒环绕在外圈,他们的头顶上有一圈神圣者才有的光环,这是当时宗教绘画的典型装束。大家可以看出他们的姿态非常刻板,面部表情严肃、庄严,不苟言笑,他们身上衣着的皱褶纹理也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画出,显然是借鉴了古希腊、罗马人的经典的处理衣着纹理的办法。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出,画这幅画的匠人轻而易举地就把从正面看的脚按透视效果画了出来,毫不费力。画面的中间是耶稣正在接受洗礼,他被画成**的,身体显得非常年轻,他的头上也有一圈光环。他的下身浸在水里,水的波纹虽然不真实,但却也能显出**漾之态,透过**漾的波纹,我们仍能看到耶稣的下肢。左边正在施洗的人站在岩石上,表示施洗是在河边。这个施洗者穿着牧羊人的服装,手持牧羊杖,姿态庄严而虔敬;右边的人坐在水里,手持橄榄枝。他**的上身和耶稣**的身体,都有对肌肉组织的处理,显示出画者得了希腊解剖的意趣(图2-13)。

耶稣正处于穹隆顶的中央,两边的施洗者对称地出现,12个使徒之间的间距也非常规整,呈众星捧月之势。这样,耶稣的核心地位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

当你走进这样的一座洗礼堂,身处于装饰着这样一幅巨大的、庄严的画面的穹顶的覆盖下,就会深切体会到这个配画的穹顶有多么大的感召力。或许你会觉得这幅壁画不够真实,觉得它过于刻板,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宗教寓意的明确与单纯。它以布局上的井然有序、形式上的庄严肃穆笼罩在你的头顶,使你身置其中而不能不感到它的召唤。这就是基督教绘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