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魔幻——绘画美

(六)天才和人性的时代

字体:16+-

“文艺复兴”从乔托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时代,历经两个多世纪。它起源于意大利,然后在整个西欧蔓延,所以它是一个影响和波及都很广泛的文化运动。它不仅是欧洲摆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且它所形成的成果和道路,也逐渐改变着整个世界的命运。

那么“文艺复兴”是什么意思呢?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恢复、复活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意蕴,以摆脱中世纪压抑的、局限性过大的文化氛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对于基督教来说,是一种异教文化。虽然基督教实际上继承了这两种异教文化的许多精华,但它们仍被视为异教文化而受到排斥、压制和遮蔽,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却了它们的辉煌、宏伟和对人的神圣性的赞美,人们已经不知道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什么样了。随着中世纪末期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崩裂,古希腊、罗马的魅力又重被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所向往。乔托时代就开始了一种研究、收藏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风气,也开始了模仿、学习古希腊、罗马运动,出现了按照希腊、罗马建筑为基本原则的新建筑,也出现了希腊、罗马式的雕塑。

文艺复兴的天才、大师们在向古希腊、罗马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被遗忘的辉煌的过去,而且发现了被人遗忘的人的自身——人体的美、人的世俗生活的情趣、人自身的神圣性。结果,在他们向古代学习的同时,却创造了自身伟大、辉煌的新历史。经历了近1000年的宗教压制、困扰、迫害和禁锢后,人们突然间被解放了出来,可以过自己属于人的生活了,可以按照人性的尺度而非神性的尺度,来创造自己的形象了,囚禁的心灵、思想和情感解放了。一股难以估量的力量、创造力爆发出来。这是一个需要天才、也产生了天才的伟大时代,是需要人性、也复苏了人性的时代。所以,文艺复兴又可以说是以人性取代神性统治的时代,它所产生的主要思想被称作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文艺复兴的天才、大师又被称作是人文主义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在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这时期的天才们,无不是身兼数职,多才多艺,米开朗琪罗就既是伟大的画家,又是伟大的建筑家、雕塑家。达·芬奇则既是伟大的设计家,又是伟大的画家、建筑家和科学家。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主要是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文艺复兴的绘画在技法上和材料的使用上,主要是把文艺复兴前期就已准备好的透视法、光影法和油画颜料推向成熟和完善;在思想上则是表现人性的伟大和辉煌。

山德罗·波提切利(1446—1510)是在15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的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的一幅最著名的画,就是《维纳斯的诞生》(图2-18)。它描绘的是神话故事:美神维纳斯从海中乘贝壳出生,它意味着神对美的启示通过这个事件才到了人类。这是一个异教题材。在中世纪一千年的历史中,古希腊美丽、奇幻的神话,几乎被完全遗忘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催动下,它们才重新被人认识,并传播开来。人们发现,这些神话故事虽然是异教的,根本不符合基督教的教义,但却充满了古人的高超智慧,包含着许多深邃、神秘的真理。画面的故事性特别强,维纳斯从海中乘贝壳出生,海风把她吹向岸边,天空飘落下玫瑰花瓣,两个海神护送着她。当维纳斯正要举步登岸时,一位水仙女神拿着紫红色的斗篷迎接着她,并把斗篷扬起来准备披在她的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场面。

图2-18 《维纳斯的诞生》

我们首先会惊异于这个画面的完美和谐,尤其是画家那优美的线条。维纳斯的身体以一个柔美的倒“S”状站立着,形成了一个流畅的、变幻的姿态;她的体格丰腴颀长,青春健康,充满了成熟女性的遮掩不住的魅力。大家再看她那在风中飘扬的和像瀑布一样波浪般流下的长发,更加强了她那身体曲线之美。维纳斯的整个脸形和轮廓线,也是同样地流畅而柔美。她低垂的脸庞、刚刚睁开的如梦似幻的眼睛,既显得羞怯、娇柔,又显得美艳惊人,无法抗拒,真有一种像荷花不胜春风的娇羞之感。她脸庞和眼睛低垂的羞怯与她颀长而线条流畅下垂的身体曲线结合起来,更使她的整个形体洋溢出一种无法遮掩的纤娟、秀外而慧中之美。画面右边是两个飞翔着的海神。左边的水仙女身上如丝般轻扬的长袍和手中举起的、在风中飘扬的斗篷,这一切都使整个画面构成了极富表现力的形式。

波提切利是西方绘画史上的线条大师,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线条的魔力、表现力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此后只有20世纪的法国画家马蒂斯能够和波提切利相媲美。

但由于过分追求线条的表现力和美的惊人效果,波提切利改变、夸大了人体的某些比例,所以如果严格按照人体比例来看这幅画,就会发现维纳斯的脖颈显然过于长了。此外,维纳斯的双肩也显得过于尖削了,尤其是左肩的画法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显然,画家为了他的美的理想改变了人体的解剖比例。

如果我们把这幅画与中世纪的宗教绘画进行比较,就能在波提切利对维纳斯的画法中,发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中世纪的美是一种宗教的美,它含蓄、矜持,在圣母这样的女性身上,体现出的主要是一种圣洁的、普救天下的善的力量。但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身上,却体现的完全是一种人性的、纯粹女性的美。她那**着的身体里所散发出的魅力,是一种真正人的身体的魔力。从这幅画来看,在古希腊和罗马人那里就追求的人体本身的美,在经过中世纪的遮蔽、无视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人的视野中。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出生于佛罗伦萨地区的一个村庄里,后来他到佛罗伦萨一个第一流的作坊里当学徒。他的师傅是画家兼雕刻家安德烈亚·韦罗基奥,是当时佛罗伦萨城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就连威尼斯城的顾主也来找他制作作品。他为威尼斯制作的一个将军雕刻至今还站立在威尼斯城的一个建筑物上。在这样一个名师的手下学徒的达·芬奇无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他学会各种各样的技艺,如制作铸造品及金属制品;通过画**或穿衣服的人体,来精细地掌握人体比例和结构;他还学到了画植物、动物的方法;他在透视法、光和色的运用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观察和训练。这使他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技巧娴熟的大师。

达·芬奇不仅得到了良师的培养,他自己也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他的创造力、非凡的智慧和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还有永远不知疲倦的勤奋努力,使世人情不自禁地惊叹和赞美。他的多产和兴趣的广泛,更令世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不仅体现在他活着的时候在诸如建筑、绘画、机械设计和哲学方面取得的非凡的成就,他留下来的大量笔记和草稿,也记录了他在诸如飞行器、解剖、植物学等方面的非凡思想和设想。这使人们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这么多的领域里一枝独秀,处处都能产生奇思妙想,处处都能生发前人所未知的思想。在他留下来的长达几千页的笔记和速写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素描,记录了他读过的书籍,打算写作的想法和方案,以及一些他进行设计的草图。

图2-19 威特鲁维的人体比例

有一幅是达·芬奇根据罗马建筑家和建筑理论家威特鲁维的设计所画的人体比例图(图2-19)。达·芬奇是世界未知奥秘的探索者,不过,他走的不是学者的规范道路,也不依赖古代的权威,而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自己用实验的办法进行。自然界里没有一样东西不引起他的好奇心,没有一样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他曾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以研究人体的奥秘;他探索婴儿在子宫里发育的情形,他是这一领域的最早的先驱者之一;他研究过水波与水流的规律;他还长年累月地观察和分析鸟类和昆虫的飞翔,设想以便他自己制造一种飞行器;当时的君主和将军曾让他设计武器和防御装置,他还是有史以来伟大的军事工程师之一;更有趣的是他还为孩子们设计玩具……当然,他孜孜不倦地观察岩石、树木、云彩的形状,研究大气对远处物体颜色的影响,探究声音的和谐,因此,他又被誉为杰出的音乐家。所有这些方面,都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达·芬奇被当时的人看做是一个古怪的、神秘的人物。他是个左撇子,写字从右向左写,所以他的大量笔记只能通过一面镜子折射才能阅读。这种方式可能是他害怕他的发现被泄露出去,怕别人把他的发现看做是异端邪说。他在世时名气很大,可人们看到他的东西却很少,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把他看做大师,反而增加了他的神秘性。他的大量笔记在他活着时,根本不为人知。在他的笔记中有这样的记录:“那太阳并不运动。”这被认为是哥白尼学说的最早表述,而后来的伽利略正因为坚持这一学说而被教会烧死。

所有这些努力表明,达·芬奇有着远大的目标,他的所有探索都有一个目的,这就是为艺术奠定科学基础,使艺术也能跻身于高贵的“自由学科”。自古希腊开始,学者们就把诸如文法、辩论术、修辞和几何等,看做是“自由学科”,而把那些要通过工具才能完成的东西,如雕刻、建筑等,看做是低一等的“技艺”。到达·芬奇的时代,当人们恢复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时,对这种“自由学科”的修养,被看做是“人文修养”,而绘画、雕刻、建筑等,却仍被视为低下的。达·芬奇则努力想使它们也跻身于高贵者的行列,使它们也成为“自由学科”。这大概就是达·芬奇的伟大抱负。像他这样的伟人,不愿居人之下,不愿被人看做只是作坊的低贱劳动者、工匠,那是相当自然的。这种抱负也决定了他与他的顾主们的关系。他不仅常常不按时完成被委托的作品,而且他时常是刚开头,就把受托的作品放在那里。他坚持认为,他的作品在什么时候算完成,那要由他自己说了算,除非他自己感到满意,他是不会轻易把作品交出去的。所以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就自然很少了。

达·芬奇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当然,决定达·芬奇的生平的,主要是他的性格。他那充满好奇心的力量一直左右着他,使他总是处于一种冒险、漂泊的心境中。他不断奔走,从佛罗伦萨到米兰,从米兰又到佛罗伦萨,后来又到罗马,最后他又到了法国国王弗兰西斯的宫廷,做了国王的宫廷画师。最后,他就死在了那里。死时他给朋友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当然,他给人类留下的财富更大。

达·芬奇流传下来的最有名的作品,第一件就是他画在米兰格拉齐圣母修道院食堂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图2-20)。这幅壁画由于没有保护好,现在已经损坏了许多。壁画占了食堂的整个一面墙。大家可以想象,当那些教士们坐在这样一幅巨大的描绘耶稣被出卖后与门徒举行的最后一次晚餐的壁画前,会是什么感觉。这幅壁画画的是,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在一起,他告诉门徒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12个门徒都很忧愁,一个个问:“主,是我吗?”这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时刻。耶稣自己知道是谁出卖了他,当然真正出卖他的那位门徒犹大也心知肚明,但其他门徒却不知道。于是就开始交头接耳,相互验证。显然,要把这个极富戏剧性的瞬间很好地表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处理这个戏剧性事件上,达·芬奇显示了他非凡的、高超的构图能力。他让耶稣居于画幅的中央,两边是门徒。不过,达·芬奇不是让这些门徒像我们今天的开会一样,正襟危坐在那里,那样就会使画面非常刻板。达·芬奇让这些门徒在听到耶稣的告知后,以3人一组,分成了四组群像:有的疑惑,有的吃惊,有的急于表白自己,有的则显得愤怒,只有犹大(耶稣右边第2个)自己不动声色,既不做表白,也没有手势和询问。由于圣彼得要与坐在耶稣右边第一位的圣约翰说话,而使坐在他们之间的犹大突出了出来,显得很孤独。他的面部整个处于较强的阴影中,他的头向上略略抬起,仿佛在看着天空。而耶稣本人则显得平静而若有所思,仿佛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神态、姿势和表情,仿佛把所有门徒的表现都放在了心里,这使他的中心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其他11个门徒的表情、神态,都与耶稣的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达·芬奇不仅是要画出圣经中动人的故事,而且要追求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他不仅要把这些人物作为圣徒来画,而且要把他们当做人来画,要画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每个人的姿态、神情又各不相同,构成了一个既富动态、又秩序井然,既突出戏剧性瞬间、又无丝毫紊乱的画面。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的美学。这个场面所画的故事,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妇孺皆知的。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见过这个故事能如此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据一位目睹达·芬奇绘制这幅巨型壁画全过程的人说,达·芬奇经常爬上脚手架,一整天一整天地双臂抱在胸前,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自己已经画出的部分,很久才能画出一笔。整幅画可以说是达·芬奇不断沉思、不断寻求画面自身逻辑的结果。现在,即使岁月流逝已经使画面大受损伤,但《最后的晚餐》仍是人类天才的伟大奇迹之一。

图2-20 《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1483—1520)是一个天才,但他的生命却如划过夜空的流星,在活到37岁时就结束了。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的乌尔比诺,那是一个小城。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懂绘画的人,但后来他还是进了作坊学习。他16岁去了小城佩鲁贾,他的师傅佩鲁吉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1504年,他出师到了佛罗伦萨,主要是画圣母。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是在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这两位巨匠相互争锋的气氛中,他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达·芬奇比他大31岁,米开朗琪罗大他8岁。这两位巨匠的名声使其他人望而却步,但拉斐尔决心在巨匠的挑战下发展自己。虽然他没有达·芬奇那样广博,也没有米开朗琪罗的天才,但这两位巨匠却恰因为超凡的才能,脾气很坏,使人难以相处和接近,拉斐尔却为人温和、谦恭,这使他能够被许多重要的、有地位的赞助人所接受。

拉斐尔于1508年到罗马,经人介绍受到教皇的亲自接见,他的好脾气和优雅立时得到教皇的青睐,教皇即刻决定让他来承担新建教堂的绘画工作。那个时候,教皇还是有声望的,既然是教皇的座上客,罗马的巨富贵胄们也就争取他,纷纷向他委托工作。这样,他很快就有了成名的机会,使他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两位天才并驾齐驱了。他在罗马教廷服务期间,曾经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有过短暂的接触。米开朗琪罗就曾这样评价过他:拉斐尔之所以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才华出众,而是因为他勤奋。这句话褒中有贬。

比起米开朗琪罗来,拉斐尔的确没有那么大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天才。米开朗琪罗为教堂画的壁画,总有一种浓厚的异教气氛,但拉斐尔却努力让教堂的绘画和宗教故事,具有一种迷人的甜美和愉快。他的画看起来很漂亮,很风格化,也很浅显,普通人看了立刻就能懂,并觉得很好看。然而这也就限制了画的深刻。

图2-21 《大公爵的圣母》

拉斐尔所画的圣母是西方宗教绘画中出了名的。一说起“拉斐尔的圣母”,人们就会说出她的特点:单纯、圣洁、充满母爱。《大公爵的圣母》(图2-21)就是其中有名的一幅。拉斐尔将圣母“还俗”为人间圣母,不再像中世纪圣母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画中圣母双手托抱圣子的姿势,完全是母亲抱孩子的姿势,非常地妥帖。圣子也像人间婴儿一样,用他那胖乎乎的手抚着母亲的前胸和肩膀。所有这些姿势所表现的完全是人间的母子之情。尤其是拉斐尔对圣母面部表情及神气的表达,更使圣母获得了画家所赋予的生命。她的面部洋溢着一种刚刚为人之母的女性所具有的温柔、圣洁、慈爱和安详。画家让圣母的脸稍微下倾,微妙的阴影使整个面部显得柔和、静穆,既持重又充满母性的魅力。拉斐尔把圣母的身体画得很结实,披风下裹着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身躯,既结实又丰满。所有这一切,都使整个画面平衡、和谐,具有一种非凡的单纯、宁静之美。

拉斐尔的绘画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偏好,那就是他希望他所追求的美,在他的画中要显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如此的美,是一种真正的古典主义的美。

拉斐尔的绘画就是这样一种非常风格化的作品,尤其是他在结构方面,不留下任何瑕疵和不稳定的因素,他在结构方面的追求,似乎一直有一种对古罗马风格的过分强调。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后来的时代毁誉参半。对于那些追求真实的艺术家来说,他的画是为了美而牺牲了真实;对于那些寻求美的人来说,他的作品又过于风格化和受到古典主义的束缚,因此牺牲了个性。如果大家再去看看拉斐尔的经典作品,如《雅典学园》、《柏林之火》或《圣母显容》等,这个印象就会更深。

另一位文艺复兴艺术大师是提香(1488—1576)。与前面介绍的画家不同,他不是佛罗伦萨人,而是在威尼斯长大的。当时,威尼斯的画风与佛罗伦萨的画风很不相同。威尼斯的画风既华丽又柔和,宗教气氛没有佛罗伦萨画家那么浓厚,渗透着某种世俗的、生活的气息。在威尼斯,提香进入了著名画家贝利尼的画室。后来又与当地著名的乔尔乔内相识,并成为朋友。在乔尔乔内死后,提香完成了后者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提香的绘画题材不限于宗教,而且在描绘古神话和肖像画方面,成就更为巨大。尤其是他将文艺复兴的绘画成就转向描绘人的现实生活方面,比其他任何一位画家都要多。他对颜色的敏感也比当时其他画家更为优秀。他对油画颜料的掌握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于他的卓越才能和艺术才华,提香生前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他虽然一生主要居住在威尼斯,但他的委托人却把他的影响从罗马延伸到了西班牙。据传说,德国伟大的查尔斯五世皇帝曾为他拾起过掉到地上的画笔。这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它表明,人间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不得不在天才的尊严面前做出让步。

提香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是被称作《年轻的英国人》的肖像画(图2-22)。当你看到这幅栩栩如生的男子肖像,你真会以为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以为提香能够使人永生了。虽然比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提香的这幅肖像在造型上远不是微妙的,但在提香的笔下,这个不知名的年轻人却处处显得那么单纯、平易,没有丝毫的造作和故作姿态。他似乎也正在凝视我们,那一双柔和、怡神的眼睛仿佛正在和我们打招呼。你会相信这不是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而是画家用颜料在一块粗糙的画布上绘制的吗?

图2-22 《年轻的英国人》

提香的画笔下永生的不仅是这位不知名的青年,还有那些委托他画像的其他人。在提香的肖像画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对真实的追求,一种对人物性格、人的内在本性的描绘。这是艺术从古典主义的完美形式中走出来的重要步骤。

文艺复兴的艺术和精神,不仅在意大利开花结果,而且在意大利之外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法国,都产生了新的艺术。这时期德国伟大的画家丢勒(1472—1528),曾经两次到威尼斯取经,并阅读威特鲁维、欧几里得和阿尔贝蒂的理论著作,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透视、比例的科学原则。丢勒的一幅画(图2-23),描绘了当时的画家怎样用光线和框架来研究短缩法和透视。这清晰地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画室,是多么像一个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室,艺术终于公开与科学结合了。

图2-23 用线和框架研究“短缩法”

这影响了以后三百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