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戲劇卷

二 悲劇喜劇論

字體:16+-

悲劇批評的基礎

德萊頓

■導讀

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詩人,寫過30部作品,文學成就為當時之冠,文學史家將其所處時期稱為“德萊頓時代”。德萊頓生於北安普敦郡的一個清教徒家庭。1644年入倫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學校,1650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54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659年,為紀念克倫威爾的文集寫了一組“英雄詩”,引起文壇重視。166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8年,被封為“桂冠詩人”,兩年後被任為皇家史官。

1663年,德萊頓以處女作喜劇《瘋狂的豪俠》(The Wild Gallant)加入一小劇團。在《印度皇後》(The Indian Queen)和《印度皇帝》(The Indian Emperour)兩部英雄悲劇中,他逐漸發展了愛情與榮譽相互衝突的主題。這樣的主題在《格拉納達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1672)中達到頂點並且大獲成功。1675年11月上演的《奧倫-蔡比》(Aureng-Zebe)放棄了押韻對句,改用無韻體。1677年,德萊頓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創作了《一切為了愛》(All for Love),連同此前和此後他對莎士比亞另外兩部戲劇《暴風雨》和《特羅勒斯和克雷西達》的改編,標誌著他進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創作期。劇作符合“三一律”的成規,結構嚴謹,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密切關聯。德萊頓的文藝批評論著主要有《論戲劇詩》(1668)和《悲劇批評的基礎》(1679)。前者是德萊頓以四位作家自由漫談的形式發表對詩歌和戲劇的評論,語言生動活潑、內容豐富,見解精辟,作者因此被約翰遜博士譽為“英國文藝批評之父”。

《悲劇批評的基礎》是德萊頓為改編的劇本《特羅勒斯和克雷西達》寫的序言,集中體現了他的悲劇觀。此文創作於1679年,與法國古典主義的鼎盛時期有幾年之隔。這幾年見證了古典主義戲劇理論越過英吉利海峽,被譯介到英國的曆程。朗吉努斯的《論崇高》、布瓦洛的《詩的藝術》、拉賓的《論亞理斯多德的詩學》以及布蘇的《論史詩》,都對德萊頓的悲劇理論產生過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