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戲劇卷

字體:16+-

柏格森

■導讀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20世紀初法國著名哲學家,非理性主義和生命哲學的倡導者。早年就讀於巴黎高等師專,1889年發表《時間與自由意誌》,指出隻有通過直覺才能體驗和把握到生命的“綿延”,那唯一本體性的存在,以此反對機械時空觀和科學決定論。1896年發表《物質與記憶》,其結論是:記憶和心靈獨立於身體,而利用身體達到其目的。1897年回母校任哲學教授。1900年受聘於法國最高學府法蘭西學院,1915年當選為該院院士。

1907年柏格森的代表作《創造進化論》問世,他在承認生命進化作為一個科學事實的同時,認為整個進化過程是“生命衝動”的綿延,不斷發展,不斷產生新形式。總之,進化是創造性的,而非機械的,其發展過程有兩條主線:一是發自本能,導致昆蟲的產生;二是通過智力進化而產生人。二者都是生命衝動的結果。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在當時掀起熱潮,影響遍及哲學、文學、繪畫、音樂、政治、宗教等領域。1927年因《創造進化論》一書中豐富而生氣勃勃的思想和卓越的表達技巧,獲諾貝爾文學獎。

《笑——論滑稽的意義》(簡稱《笑》)寫於1900年,是柏格森在文藝美學領域的練筆之作,也是《創造進化論》出現之前柏格森學說發展的一個小插曲,其中“生命衝動”說雖未直接提出,但已經顯露端倪,表現為智力與物質之間的衝突觀點。這是該書的主導背景或者說隱含的脈絡與結構。在實際的展開中,則表現為在界定好的範圍之內。以“笑(滑稽)”為主線,首先從少數事例提煉出核心觀念——“模仿生命的機械動作就會產生滑稽效果”,通過多個二元對立,將此核心觀念應用於日常生活和藝術領域(主要是喜劇),推演出一係列子概念和子命題,表達了作者的生命觀和藝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