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導讀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詩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父親是拿破侖軍隊中的一位將軍。雨果童年時隨軍輾轉歐洲各地,後在巴黎讀完中學,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卻在文學。1822年出版詩集《頌詩集》,獲路易十八賞賜。此後發表了大量此類頌詩,技巧逐漸嫻熟。1826年,雨果加入諾迪埃的浪漫主義文社,翌年出版詩劇《克倫威爾》。他在該劇的序言中,反對古典主義的形式法則,主張戲劇應師法莎士比亞,爭取更大的自由與真實。1830年,他的劇作《歐那尼》演出成功,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1831年出版的《巴黎聖母院》是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畸形兒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斯梅拉達所遭受的苦難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多卷本巨著《悲慘世界》最能反映雨果的文學手法和思想觀念。他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直至1861年才寫完全書。該書貫穿著人道主義的神奇力量,氣勢磅礴浩大,場麵輝煌壯麗,人物栩栩如生,主題崇高感人,堪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雨果還著有《笑麵人》(1869)、《九三年》(1873)等小說。《論莎士比亞》(1864)則是一部文藝批評專注。雨果在圓明園劫難後,怒斥英法侵略軍的罪行,表達了對中國藝術的激賞。他堅信,“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幹幹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贓物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雨果的劇本《克倫威爾》由於不適合舞台演出,沒有上演,因而影響不大。不過該劇的序言係統地論述了浪漫主義的根源、原則和表現手法。強調真實與自然,反對虛假,追求獨創,批判模仿,頌揚天才,蔑視陳規,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書。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美醜對照原則,其來源和表現;第二部分論述以自然與真實為準則的戲劇藝術,其舞台表現及語言;第三部分屬於夫子自道式的為《克倫威爾》一劇的說明與辯護。本書選取該文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