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原理(第2版)

二、興會的過程

字體:16+-

興會過程依賴於多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麵主要談其中的幾種:受眾素養、語境引導、審美期待、審美感受、審美評價、興味品評。

1.受眾素養

鑒賞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一種特殊的能力,需要專門的培養和學習。《莊子·齊物論》中有“對牛彈琴”這麽一個寓言。其中講到一個叫公明儀的人對著一頭牛操“清角之曲”,而牛依然伏食如故。在這裏,“清角之曲”是審美對象,是高雅之曲。而牛卻對它無動於衷。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當客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主體卻不具備相應的審美素養時,客體的審美價值就是不可能實現的。藝術的審美價值隻有通過具備相應素養的審美主體的積極的審美鑒賞,才能獲得充分體現。鑒賞者如果不具備以上思維能力而對審美客體無動於衷,最終便構不成藝術鑒賞活動。

由於每一個審美主體所處的時代、階級、民族、環境等的不同和文化素養的不同,因而對同一作品的審美態度也可能不盡相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修養有高低,生活經曆有深淺,性格愛好也人各有異。因此主觀條件的不同,構成了藝術鑒賞中的個人差異,也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所說:“慷慨者逆聲而擊節,蘊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6]

顧長衛的影片《立春》講述了一個小縣城中幾位藝術追求者的悲劇。一個歌劇演員、一個芭蕾舞演員和一個畫畫的藝術青年,因為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而生活於一種困頓之中。影片中很有意味的一個鏡頭是在一個街頭的表演活動中,觀看的群眾在芭蕾舞演員的表演過程中紛紛離開,最後隻剩下這個舞蹈者在孤獨而無奈地舞著。當欣賞者的素養不能與藝術作品相匹配時,整個審美活動是根本進行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