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2版)

二、兴会的过程

字体:16+-

兴会过程依赖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主要谈其中的几种:受众素养、语境引导、审美期待、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兴味品评。

1.受众素养

鉴赏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需要专门的培养和学习。《庄子·齐物论》中有“对牛弹琴”这么一个寓言。其中讲到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着一头牛操“清角之曲”,而牛依然伏食如故。在这里,“清角之曲”是审美对象,是高雅之曲。而牛却对它无动于衷。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当客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主体却不具备相应的审美素养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具备相应素养的审美主体的积极的审美鉴赏,才能获得充分体现。鉴赏者如果不具备以上思维能力而对审美客体无动于衷,最终便构不成艺术鉴赏活动。

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阶级、民族、环境等的不同和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的审美态度也可能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修养有高低,生活经历有深浅,性格爱好也人各有异。因此主观条件的不同,构成了艺术鉴赏中的个人差异,也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6]

顾长卫的影片《立春》讲述了一个小县城中几位艺术追求者的悲剧。一个歌剧演员、一个芭蕾舞演员和一个画画的艺术青年,因为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而生活于一种困顿之中。影片中很有意味的一个镜头是在一个街头的表演活动中,观看的群众在芭蕾舞演员的表演过程中纷纷离开,最后只剩下这个舞蹈者在孤独而无奈地舞着。当欣赏者的素养不能与艺术作品相匹配时,整个审美活动是根本进行不下去的。

2.语境引导

所谓语境引导,是指艺术品欣赏者所身处其中的现实语境对于艺术品接受的微妙而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文化消费状况、媒介时尚引导,等等。美国社会学学者雷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用引导一词表述个人性格在社会中形成的根源,他分别区分出从古到今的三种引导类型:传统型引导、内在型引导、他者型引导。雷斯曼认为,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对应的是传统引导性格,人们通过继承传统而获得行为方式。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是内在引导性格,个人的内在精神、团体组织模式等成为新的性格之源。而后工业社会所对应的则是他者引导性格,一种个人无法透彻了解的陌生力量在引导着人的行为。雷斯曼的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尤其是在当下,一个艺术品欣赏者的欣赏行为往往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媒介引导。艺术品生产企业在媒介上发布各种艺术品信息,以期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比如市场行情。艺术品消费市场由于多重因素决定的主导倾向,也会为消费者的具体的艺术品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照。比如形象引导。艺术品的装帧设计、组成内容等往往构成艺术产品的一种文化商品形象,引导消费者加以认同。认同愿望也是艺术品欣赏者的一种重要引导。比如欣赏者此时此地在生活中迫切关心怎样的问题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他的购买意向。如果某件艺术品在媒介宣传、文化市场行情、产品形象引导因素方面恰好地投合了欣赏者当下的个人认同愿望,就可以导致购买行为发生。比如某本畅销书的热卖、某部电视剧的热播,等等,都离不开语境引导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当代的艺术品消费过程中,艺术品产生者越来越重视语境引导的重要性,在艺术品营销上下足功夫,从而刺激艺术品消费行为的发生。

语境引导在文化产业的营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的畅销书销售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个案。以《王朔文集》的宣传为例,出版策划人金丽红谈到过当时不仅有宣传广告词,有签名售书活动,还在报纸上做大幅的广告,吊起读者的胃口。这些都使得《王朔文集》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比如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的营销一直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失恋33天》主要是利用社交媒体来展开影片的宣传。它打造的官方微博粉丝量近10万,同时还打造了很多“失恋33天”的微博号码,像失恋33天经典语录、失恋33天心语等微博号粉丝数都在10万以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博矩阵。由这个矩阵、话题再加上各大排名靠前的草根微博转播和推荐,形成的力量在微博上无疑是巨大的。

《失恋33天》同时拍摄了一组名为《失恋物语》的短片,从不同的城市选取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然后在微博等平台投放,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共鸣。除了片方拍摄的7大城市的短片,网友们更自发地拍摄了20多个不同城市、不同方言、不同版本的《失恋物语》,让“失恋”成为一个影响大批年轻网民的流行话题,进而带动大家对电影的关注。《失恋33天》的成功就在于对自己的目标受众的精准把握,并且针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的语境引导。

3.审美期待

以下可以借鉴姚斯的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来说明艺术品接受者在接受艺术品之前所具有的影响他对艺术品接受的诸多经验图式。比如艺术知识、艺术素养、艺术理想等,这些都会在接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预先因素对于随之而来的艺术品接受是必要的暗示、预示或准备因素。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在艺术品接受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这一新的文本唤起了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由先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而这一期待视野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7]。

20世纪90年代纯文学走入困顿的历史场景可以为我们说明审美期待在审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以西方现代派文艺理论为主要理论资源的文学精英集团所进行的文学形式变革是以挑战现实主义文学原则为基本出发点的,这种挑战实际上也是对普通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审美习惯的挑战。从而使文学与普通读者的审美期待越来越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90年代纯文学走入曲高和寡的局面。[8]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入一种良性的艺术鉴赏过程之中,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超脱态度。如果说,前面的语境引导表明艺术品接受过程与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中,还是要从现实生活中适当地脱出身来,采取一种超功利的态度。欣赏者要想达到一种比较愉悦的欣赏状态,必须明确此刻不是生活实景,而是审美虚境。否则实际功利的考虑会妨碍欣赏者沉浸于艺术的审美世界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虚不静,不仅无法体会到艺术之美,而且也影响了下面的审美过程。要想更好地欣赏一件艺术品,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将自我与审美对象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要消除自我的偏见、成见。

4.审美感受

欣赏者对艺术品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是审美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审美感受最突出的特征是艺术品与审美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艺术品与主体的期望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艺术品的节奏性、韵律性、生动性、形象性、运动性等与主体的同类因素结合到一起。例如,当我们观看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人物648个,牲畜96头,房屋122座,各式桥梁5座,树木174棵,船只25艘,各式车辆15辆,轿子8顶,整幅长卷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理解到宋代生活的繁华与富庶,同时也感慨这种繁华在后世所遭受的毁损。更联想到画家坎坷的身世和这幅作品在历史沧桑中漂浮的命运。由此,美感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这时的美感体验达到了整个审美过程的**,心旷神怡,心驰神往,整个身心沉醉于美的感受之中,其他任何心理活动都处于窒息状态,出现了审美**阶段所表现出的“呆”、“惑”和“愚”的状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审视之后,我们会发出内心的感叹。审美感受是一种较长时间的心理过程。如果第一次审视不能做出恰当的理解,还要做出重复扫描或回返观照等更加细致的认识活动,直至理解其意义、体验到美感为止。比如我们反复听一首乐曲,看一幅名画,欣赏一部电影,等等。

5.审美评价

审美评价是欣赏者反复的品评艺术品余兴的过程。优秀的艺术品总是会使欣赏者在欣赏结束之后情不自禁地回头反复品味,感兴勃发。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任何审美过程中的。比如随着幕布的降落,我们对戏剧的观照结束,自然而然地会对戏剧做出一些评价。当我们从美展大厅走进休息室时,不由自主地会倾吐自我观感。总之,当人们的审美观照一结束,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对审美对象的评价。

与审美感受相比,审美评价更加重视理性的思考。在审美观照过程中,我们来不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性认识受到极大的限制。审美观照结束后,理性的恢复使我们开始了正常的认识过程。在审美评价过程中,我们个人的审美意识活跃起来,并与审美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审美评价一方面是主观的,它取决于审美修养、思想水平、个人的生活情感好恶,等等。所以同一件艺术品,人们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审美评价机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到某个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的共同观念以及人类普遍情感的影响,因而审美过程中社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个共同的以客观社会实践为前提的审美标准。所以审美评价真实与否、深刻与否,又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审美评价不能创造出审美价值,但是审美价值却必定要通过评价才能被认识。评价有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原有价值。当审美评价符合审美价值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反之,则是虚假的、错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作品的命运就与审美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虽然有不少的读者十分喜欢,但在文学史的写作中,他们的作品一直被给予较低的评价。这就是与当时的社会审美评价机制有关。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审美评价机制的改变,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进入到经典的行列。还有比如费穆在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一直没有受到电影评论界的重视,直到“**”之后才开始被重新评价,到现在已经是中国电影界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它被誉为中国电影艺术的一部巅峰之作!

6.兴味品评

兴味品评是指审美过程结束之后,审美感受持续活跃,进而向欣赏者的现实生活或明或暗地推进的过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描述的就是音乐欣赏中兴味品评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受众对余兴蕴藉的获取和生发过程。有些艺术品魅力或效果是深长的,可以在欣赏者的生活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比如引导价值选择甚至是改变人生道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描写了主人公于连最爱读的两本书,一本是《拿破仑回忆录》,另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正是这两本书改变了于连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这两本书成为于连的人生导引。在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将这部作品中提到的孙少平阅读过的书列一个书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业史》、《红岩》、《牛虻》、《艰难时世》、《简·爱》、《苦难的历程》、《复活》、《欧也妮·葛朗台》、《白轮船》、《红与黑》。这个书单中除开少数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之外,绝大部分都属于19世纪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出现的主人公正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通过个人奋斗追求自己幸福的主人公形象。在艺术上这些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更有一种永恒的人性的光辉,这正是写作者路遥创作最大的营养源泉。而这些作品也极大地改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