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驶往拜占庭:圣乐凡踪2000年

字体:16+-

2006年版梵蒂冈《宗座年鉴》中,罗马教宗第一次放弃“西方宗主教”称号。东正教的主教们群起反对,他们担心罗马放弃“西方宗主教”称号,有对希腊东方的野心。

教廷马上澄清: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年)和加色丁大公会议(451年)厘定的东方宗主教区地域清晰;而西方宗主教区地域含糊。因为当代“西方”不仅指西欧,也包括北美、澳新等地区。为避免东方教区的担忧,教宗可以被称为“拉丁礼宗主教”。

拉丁教区大体等于西欧地区,大多数新教国家在宗教改革前也属于此一地区。德国、英国等新教国家,音乐上是西欧范畴。所谓“中世纪”是就拉丁地区而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又持续了1000年。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学者逃往意大利,带来古典文献引燃文艺复兴,开始终结西欧中世纪。

《宗座年鉴》删除教宗“西方宗主教”称号,其实可以从正面理解。教宗本笃十六世精通希腊正教、犹太教思想,他一直在为摆脱西欧中心论而努力。西欧中心论认为,只有拉丁欧洲才是文明的。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一个办法,就是揭示西部圣礼圣乐特别是格里高利圣咏的东方根源,包括犹太—希腊—叙利亚属性。

从基督教被君士坦丁大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直到文艺复兴,西地中海以东地中海为文化母体。欧洲的定义,只能从小亚细亚开始。西地中海世界自有其特色,但从宗教、音乐上来说,就是希腊、北非、小亚细亚等东地中海文明的西方化或拉丁化。这一真理就像耶稣是犹太人一样,很清晰却变成了西欧的禁忌。

包括格里高利圣咏的整个西欧教会音乐,都可以溯至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西部圣礼圣乐不是天使从云端扔到罗马的,不是拉丁主教们空想出来的。从罗马到米兰,意大利半岛最初的教会领导人都是希腊教父的忠实信徒。西部圣礼圣乐拉丁化的先驱,都精通希伯来语、希腊语。西部圣咏集大成为格里高利圣咏,是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的基督教拉丁化的过程。只是出于权力政治考虑,后世西方教会才否认了自己的东方母系。

汉语“圣咏”的“圣”字,本属多余。汉语在翻译“Chant”(无伴奏的咏歌)时,加了一个“圣”。相对较少使用的格里高利“素歌”更为准确。广义的“素歌”,既包括正统教会眼里的异端教团赞美诗,也包括异族异教的音乐。

圣咏早期发展大致分三阶段。在公元初至约200年以前萌芽,3世纪初至4世纪中完成发展,4世纪晚期至6世纪末开始分化。这分化最主要的就是希腊圣咏的拉丁化,代表是安布罗素圣咏的形成。这是以希腊化世界为中心的大公教会,面对西部民众传道的努力,也是东部圣咏的本地化。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后,罗马教会与蛮族结盟,此间希腊神学和圣乐的拉丁化仍在进行。直至11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与希腊东正教会“大决裂”,东西部圣咏是互相联系的—尽管普通的东罗马人与西罗马人已完全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