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社會的而不是教會的《彌賽亞》

字體:16+-

亨德爾的《彌賽亞》可以說是世界上被演出次數最多的清唱劇,這裏麵就包括多種語言的演繹,但是90%以上的,仍然是以英文演出的。英語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是《彌賽亞》在接受麵上獨占鼇頭的主要原因之一。應當說明,《彌賽亞》既不是羅馬天主教也不是東正教意義上的聖樂,它甚至也不是新教意義的聖樂。把《彌賽亞》稱為聖樂是一種善意的誤解,是對亨德爾初衷的違背。

《彌賽亞》是一部在後世持續大獲全勝的清唱劇。就像亨德爾執著追求的而英格蘭人也正願意接受的那樣,這是一部為宮廷和市民歌劇院,而不是為教堂創作的作品。這也是它在我們這個日益“去神化”世界,仍然保持堅固地位的又一主要原因。把《彌賽亞》神學化,將會遮蔽而不是揭示它取得的成就。沒有一位聖樂研究者同意把《彌賽亞》及其偉大追隨者的《創世記》與《以利亞》等與J.S.巴赫的受難樂或布魯克納的《感恩讚》相提並論。我們最好不要把世界上的偉大的清唱劇精品,變成聖樂意義上的贗品。

亨德爾不把《彌賽亞》以及他的任何清唱劇當成神劇或者聖樂,這是他真正的偉大之處。相比之下,瓦格納一心要把《帕西法爾》打造成宗教劇,簡直是一個老傻瓜。因為,如果一定要說英格蘭的亨德爾意義上的宗教,那就是當代美國的宗教——把自我發展的內在**與大型商業活動、跨國資本力量無遠弗屆的征服欲結合起來,並從中證明一種貨真價實的自豪感。

眾所周知,《彌賽亞》全曲主要內容取自包括《以賽亞書》、《詩篇》、《約伯記》及小先知書(包括《哈該書》、《撒迦利亞》、《瑪拉基書》等)在內的《舊約》,所有文本也從未離開救世主,但是從音樂上看,作品是屬於社會的而非教會的,是一種隆重的社會慶典劇,詹尼斯和亨德爾甚至將對基督的受難的描繪,都采用了《舊約》先知以賽亞預言的版本,而拒絕使用使徒馬太、馬可、路加或約翰的福音書記載,因為他們確實認為《新約》宗教氣息太濃厚,缺乏《舊約》的戲劇性。因此,《彌賽亞》向世界傳達的主要不是基督在此世的永恒受難,而是萬軍之王耶和華的勝利凱歌。對於有宗教情懷的聽眾,《彌賽亞》的真正力量在於亨德爾清唱劇中難得一見的、哀傷幽怨的女高音詠歎調。與此恰成對照的是,社會大眾喜歡的是亨德爾的招牌——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