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大公歐洲:超越日耳曼的巴赫

字體:16+-

《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表明了一個事實:把巴赫“日耳曼化”的努力,多少有些成見作怪,不僅在藝術上有困難,也有時代錯誤。

不錯,巴赫是一個嚴格的路德派新教徒,甚至有人認為其地位僅次於馬丁·路德。然而即使馬丁·路德這位掀翻中世紀天主教世界的德意誌大力士,在反對羅馬教廷的同時,至死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

路德和巴赫都是“德國人”,但沒有一點兒現代民族主義成分。用瓦格納時代的“德國”標準看巴赫行不通。《英國組曲》、《法國組曲》與《德國組曲》一樣,本質上是“老歐洲”的產物,而與國家主義、浪漫主義的“德國”毫無牽涉。

巴赫吸收了法國、意大利、英國音樂的影響,通過兒子們又影響了從英國到奧地利的音樂藝術發展。荷蘭、比利時人甚至認為,德國人無法表達巴赫的純正性。

《英國組曲》這個標題並非巴赫命名,而是18世紀末,被他人加上去的。甚至有人說《英國組曲》與英國無關。事實上《英國組曲》與“英國”有關聯,巴赫依照英國樣式,將前奏曲列於組曲之首。此外,在兒子的抄本裏,也記載著《英國組曲》受英國人之托而作。另一方麵的事實是,《英國組曲》不僅有著意大利、法蘭西等拉丁音樂痕跡,還有北德意誌嚴肅器樂風格。源於漢堡、呂貝克等北德的這種鍵盤樂風格,來自巴赫父輩們,而最終根源可以溯至不列顛與北歐。《第二號英國組曲》可以看出巴赫鍵盤樂的“國際主義”:阿勒芒德是起源於德國的慢速二拍子舞曲。到巴赫時代,實際舞蹈已經不存在而成為一種程式化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庫朗特舞曲源於法國,後來傳入意大利後形成法國式、意大利式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又互相滲透。巴赫采用後者,但其中的意大利風情仍然可以感受到。布列舞曲是17世紀法國民間舞曲。吉格舞曲,原來是16世紀英國流行的一種舞曲。這6首鋼琴曲是否為18世紀後半葉才被稱為《英國組曲》,“為一位英國顯貴而作”是J.C.巴赫在抄本中加上的,還是老巴赫加上去的,這都無所謂。傾聽之中,既可以想起當時住在倫敦的法國作曲家迪厄帕的鋼琴組曲,也可以在它與1720年倫敦出版的亨德爾《第一鋼琴組曲》之間發現有趣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