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荒誕時代:後現代的巴赫

字體:16+-

看過斯皮爾伯格奧斯卡獲獎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的愛樂者,不會忽視其中《第二號英國組曲》具有的強烈荒誕感和神秘性。

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基尼利1982年出版小說的這部電影,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承受的苦難和創傷。斯皮爾伯格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用手提攝影機跟拍的方式,營造出如紀錄片一般的氣氛和一種沉重的悲愴。特別是斯皮爾伯格精心設置的視聽組合,借用《第二號英國組曲》典雅清冷的韻律與舞蹈感,使存在的荒謬與真實牽手。

在這部電影中,《第二號英國組曲》響起的情境是:一隊德國士兵手持衝鋒槍在樓道上一字排開,準備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一個猶太人,從鋼琴裏小心翼翼地爬出來,另外幾個猶太人也從各自躲藏的地方慢慢出來。德國士兵從一張床下找到一個已經死去的猶太人。一個猶太人踩著鋼琴琴鍵,發出兩個音符。指揮官一聲令下,德國士兵衝上樓梯,在光與影、巴赫音樂伴奏下開始大屠殺。

房間裏,一位納粹德國軍官忘情地彈著巴赫的《英國組曲》,兩個德國士兵在爭論這首曲子的作者:“是巴赫嗎,還是莫紮特?”一個長鏡頭:堆成小山的猶太人屍體,幾個納粹在清理屍體上的財物。最高指揮官格特抱怨說:“但願該死的晚上快點結束。”

美好的、舞蹈的、歐洲大同精神的《第二號英國組曲》響起,這種荒誕感達到頂峰。

以集中營為背景,《第二號英國組曲》複調聲部,圍繞著堅不可摧的固定中心,頑強地繁衍、生長、交錯、旋轉,以巴赫特有的福音主義信念,螺旋上升,形成一個複雜的立體圖案,多條旋律線猶如一幅龐大的巴洛克天頂繪畫,在眾天使形成的複雜織體中,聖母和聖嬰主題處於最高處,一個聲部“飛翔”到另一個聲部,對位“飛翔”的路線托起一個高峰,而最高處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的勝利榮耀,而是耶穌基督的受難、聖母萬箭穿心的“聖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