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宗教性與浪漫主義——布魯克納及其時代的“救贖主題”

字體:16+-

隱匿的對話:瓦格納與布魯克納

“在鋼琴鍵盤旁創作的樂曲、靠筆和紙創作的樂曲以及僅靠想象聲音創作的樂曲在特征上一定大相徑庭,造成十分不同的印象。我相信,布魯克納僅靠用腦子想象管弦樂隊的聲音進行創作,勃拉姆斯靠筆和紙。當然,這種說法過於簡單,但它強調了一個特點。”維特根斯坦這則隨筆裏“強調了一個特點”是指什麽呢?很可能就是指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觀性、聯想性或許還有暗示性。

維特根斯坦知道,在無聲電影時代,古典作品大都可以作為伴奏曲演奏。但是“沒有勃拉姆斯。這是因為他太抽象。我可以想象出由貝多芬或舒伯特的樂曲伴奏的電影中出現的激動人心的場麵,並可以對電影的音樂獲得某種了解。然而,這不能幫助我理解勃拉姆斯的樂曲。另一方麵,布魯克納卻和電影同步”。

布魯克納過於勤奮、執著,早年他的老師就憂慮強迫症會毀掉布魯克納。1866年,由於過於疲憊,加上向一位17歲少女求婚被拒,布魯克納再次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布魯克納患有典型的強迫症,症狀之一就是數數,他必須把路上樹木、庭院的台階、地磚數了再數。他不停參加考試,是出了名的“考證狂”,這種狀態甚至持續到1868年他在維也納就任音樂學院和聲與對位法教授之後。

瓦格納很早就看到了布魯克納的才能,說布魯克納是可以跟貝多芬相比較的交響樂作曲家。布魯克納把年長11歲的瓦格納看作“神”。布魯克納觀看了瓦格納的《帕西法爾》後,激動得跪在瓦格納前麵。而尼采則看到一半就頭疼欲裂,逃出了拜羅伊特節慶劇院。《帕西法爾》的苦難、渴望與救贖,恰恰成為精神不穩定的尼采與瓦格納決裂的炸彈。

1881年,布魯克納動手創作第七交響曲這部最感人的作品。1883年,瓦格納在威尼斯病危的消息傳來。布魯克納對學生們說:“有一天我回家,想到大師一定不久於人世,心裏非常愁悶。這時候,就產生了這個柔板的構思。”後來,人們把這一樂章叫做“瓦格納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