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二、市场渠道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体

字体:16+-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也逐渐步入全球化轨道。从外部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对世界电影市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已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票房产地,吸引了各国电影投资者的目光。从内部看,国内银幕总量虽然已经达到18195块,但是人均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播放空间有限导致影院排片同质化严重,许多影片无法进入影院放映,需要另辟蹊径,寻找其他投资回收渠道。再者,由于我国电影衍生产业不发达,即使那些进入影院放映的国产影片,除了少数知名商业大片之外,仅仅依靠国内票房也不太容易回收成本,亟须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市场渠道主要包括国内民营电影企业自发进行的海外交易活动,国外电影发行公司对中国电影的销售活动以及国内外电影企业之间的收购、合拍等资本合作等。毋庸置疑,相比十年前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情况,诸多非官方电影机构、组织、企业和影人所代表的“民间力量”在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市场与传播效果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提升。

(一)国内大中型民营电影企业在海外发行中国电影

在商业化及市场化浪潮的驱使下,国内大中型电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开始重视海外市场的开发。以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有志于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真正市场主体。

成立专门的电影海外发行组织机构是民营电影企业“走出去”的必经之路。2008年4月,华谊兄弟公司在香港成立专门从事海外发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华谊国际发行(香港)公司”,在中国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的亚太区域拓展海外市场版图。进军海外为华谊兄弟挣得真金白银。据华谊兄弟2013年上半年公司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8亿元,其中境外营业收入7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2%。[10]2008年6月,博纳影业集团高调宣布成立由资深香港电影人施南生、陈永雄执掌的海外发行公司,成为一家为中国电影拓展海外市场的国际化专业公司[11],在戛纳电影节等电影节展中与各国达成海外销售意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银都机构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自于2007年成立,是银都机构在中国内地的全资子公司,它依托于银都机构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和业内资源,专门承接内地、香港及海外的专门从事影视作品的发行宣传业务。而早在199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就组建了专业发行上影出品影片业务的东方影视发行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东方影视在发行上影影片的同时,也代理其他制片厂的海内外发行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数据显示,2013年民营企业制作的电影无论在销售数量还是票房成绩方面,都是我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在2013年我国电影境外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民营企业制作的电影票房就占了七部(见图4-2)。民营企业制作的电影以90397.86万元的票房占据海外所获票房总额的63.9%。

图4-2 2013年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前十名

其中,保利博纳与华谊兄弟分别以7部和6部影片位居影片销售数量的前两名。星皓娱乐集团制作的《大闹天宫3D》票房总收入为3.4亿元,位居2013全年所有影片票房收入的榜首,《十二生肖》和《一代宗师》分别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制作。

(二)依托海外电影发行公司发行中国电影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长期的封闭性,电影企业对国外电影产业流程不熟悉,需要依托国外电影公司协助海外发行工作,比如索尼经典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Samuel Goldwyn电影公司等。这些国际知名电影公司长期涉及外国电影的发行,形成了成熟的发行和营销模式,能够帮助中国电影更快走向国际市场。如由索尼经典电影公司发行的李安导演作品《卧虎藏龙》,北美票房达到1.28亿美元,是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以5371万票房排名第二的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则是由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负责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海外电影发行公司在发行中国电影时存在一些优势。

首先,这些海外电影发行商凭借其对本土文化和市场的了解,善于从中国电影中挖掘能吸引本地观众的因素,并将其与本地名人和潮流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如索尼经典在营销《卧虎藏龙》时,邀请了纽约的潮流Rap乐团“武当派”以及空手道的学生参加电影首映活动,以营造在青少年中的口碑。Rogue营业将《霍元甲》的英文片名取为Jet Li's(李连杰的英文名)Fearless。

其次,在制作电影宣传材料时,这些海外发行商也善于根据本土观众的偏好组织素材。如制作预告片时,基于美国观众不喜欢看配字幕电影的特点,海外发行商制作的华语电影预告片中往往不包含电影中的对话,而通常用英文旁白简单介绍剧情和背景,配以电影中带有“奇观”效果的MTV式的画面。[12]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成立的华狮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在海外市场专门从事华语片发行的中国公司。与各地成熟的主流院线进行独家合作是华狮海外发行中国电影的稳定策略。目前华狮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与美国的AMC(American Multi-Cinema)、加拿大的Cineplex、英国的Odeon,以及澳洲的Event、Village等主流院线都已达成类似合作协议,其发行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的(准)同步发行。在华狮的运作下,像《建党伟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也得以在美国较大规模上映,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从华语电影在海外发行的前景来看,华狮公司的出现是值得鼓励的,以往华语电影在美发行大多卖断版权给发行商,票房好坏都与制片方无关,而华狮的中国血统使其能与国内制片方在利益分配、题材建设上实现更为良性的互动。2011年,保利博纳出品的《我知女人心》和《不再让你孤单》,通过华狮在北美上映,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效应,不仅让当地华人及时看到国内的电影新作,也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了中国影片,并通过这些影片感受到了中国当下的生活状态,传播了中国文化。[13]但是,作为一家新生公司,华狮所能覆盖的市场空间有限,针对的受众也主要是华人观众,2013年发行成绩不佳。[14]

(三)通过资本合作促使中国电影“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有实力的电影机构纷纷走出国门开疆扩土,以资本合作为龙头,与国际电影机构展开收购、合拍等形式的合作。

一是收购海外院线,通过影院放映。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斥资26亿美元并购美国电影院线集团AMC后,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公司。2013年12月18日,万达集团旗下拥有的美国AMC院线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旨在将万达国际品牌形象进一步强化,将业务向海外扩张,促进其与国外影视公司的合作。万达收购AMC,使国内电影向国外输出的数量明显增加,而AMC院线公司的上市,则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发展空间。2013年,AMC公司上映《非常幸运》《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一代宗师》《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电影,共获票房4345.62万元。[15]此后将每年在美国上映3~5部中国影片,使中国影片被更多美国受众所了解和认知,中国电影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逐渐摸清美国电影市场的规律。万达集团为促进中美两大电影市场的良性互动,一直努力寻求推动国产电影在美国传播的机会,希望在两大市场中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的桥梁,为中国电影在国外市场提供更为广大的发展平台。[16]

二是收购、建立海外电视台,通过电视放映中国电影。通过电视欣赏电影仍然是观影的重要渠道之一,据调查,33.5%的观众选择通过电视观看中国电影。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在海外通过电视渠道对本国电影的传播。中国民间资本与海外电视台的联姻可以追溯到2005年王伟胜全资买下阿联酋的阿拉迪拜电视台。2009年天星传媒和国内另一家民营传媒公司——松联传媒,联合收购美国天下卫视电视台,标志着我国民间资本开始进驻美国传媒业。同年7月,俏佳人传媒与拥有800万华人受众和1300万美国受众的国际卫视电视台签署了并购协议,成立了“美国ICN电视联播网”。ICN电视联播网覆盖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休斯敦、西雅图、奥斯汀、达拉斯以及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无线及有线电视直接可收视人群达1亿以上,卫星电视覆盖全北美,网络播出及手机台使全球网民和手机用户均可直接收看ICN中英文频道的电视节目。2010年,俏佳人集团并购的国际卫视电视台在美国组织了为期10天的中国电影周活动。不同于官方组织的电影节展活动,民营资本进入海外媒体首先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客观上对于东西方传媒机构的互动、文化理念的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上,中国资本进入海外电视台后,合作媒体或多或少会有中国情感偏向,这无疑推动了中国影视及节目的输出。

三是合拍电影。从影片制片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外电影合作交流的不断加强,特别是电影合作政策的开放和院线改革的推进,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捷径,是“借船出海”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在中国,合拍片也已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重要方向,也是各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拍片在中国兴起,当时由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景气、制作资金少,使得中方在合拍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一些中方制片机构主动出击,先后与境外合拍《十面埋伏》《集结号》《梅兰芳》《可可西里》等影片,被动弱势地位得到扭转。2013年,销往海外的影片仍以合拍片为主,海外销售的45部影片中有33部为合拍片,这些合拍片海外销售总收入为131031.91万元,占2013年我国电影海外销售总额的92.63%。合拍片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