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藝術家生涯》:幾乎就是北漂故事

字體:16+-

2002年,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曼仍沉浸在頭一年《紅磨坊》的巨大成功中。麵對各種盛情之邀,他卻選擇了一個堪稱奇特的項目:將《藝術家生涯》搬上百老匯的舞台。電影導演涉足歌劇並不稀罕,但把一部經典歌劇變成每周八場的音樂劇,一演數月數年,而且保留原來的意大利文,那就是新鮮的挑戰了。

事出有因,魯曼對《藝術家生涯》情有獨鍾,早在1990年,他就為澳大利亞歌劇院導過該劇。雖為區區六萬澳元的小製作,但以飽滿的**和新奇的創意贏得全球盛讚。我看過那個版本,男女主角很年輕,很漂亮,愛情二重唱設置在屋頂,背景有一個巨大的霓虹燈(故事搬到了1957年),一個法文大字“愛”(Amour),如紅酒般醉人。後來,魯曼導演的任何作品均會出現這個紅色的“愛”,從萊昂納多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到《紅磨坊》均如此,成了他的圖章,如同吳宇森的鴿子。從主題講,《紅磨坊》也可視為《藝術家生涯》的銀幕延續和變奏。

如果說有一部經典歌劇能夠跨界為外行所接受、所喜愛,那必定是《藝術家生涯》。不僅僅電影導演魯曼,而且許多歌劇院都嚐試過以音樂劇的方式來製作該劇,我在舊金山求學時,舊金山歌劇院在劇院翻修時期,便移師大眾場地,高頻率上演該劇。不用名角,但力求演員的相貌和形體靠近溫飽無著落的藝術夢想家。

在唱片上,帕瓦羅蒂和多明戈均是一流的魯道夫,弗蕾妮和卡芭葉也是令人難忘的咪咪。但在舞台上,這是最不需要名角的一出戲。一個稱職的美聲歌手,加上真摯的表演和切合人物的氣質,照樣可以感動全場。我印象中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唱男高音的演員在現實中剛失去了妻子(因病),跟戲中相仿,當他唱到全劇最後三聲“咪咪”時,痛哭失聲,聲淚俱下,既是嚴重出戲,又是前所未有的入戲。觀眾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