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魔笛》:永葆童心的秘訣

字體:16+-

曾經有研究顯示,莫紮特的音樂最適合用於胎教。我納悶,為什麽一定要是莫紮特的音樂?優美動聽的音樂多得是,即便隻限於古典音樂。細想起來,不無道理。莫紮特是一個永葆童真的作曲家,縱使貧病交加,他的音樂似乎永遠陽光燦爛,沒有一絲陰雲。聽莫紮特,可以讓你心態年輕、健康。

在莫紮特的所有作品中,歌劇《魔笛》可能是最適合兒童觀看的一部作品。事實上,西方一些歌劇院把它改成自己的語言,做些壓縮,處理成兒童版,吸引未成年觀眾,連美國大作家約翰·厄普代克都曾根據該劇創作過兒童小說。《魔笛》中有大量童話和寓言的元素,有三個精靈般會在空中飄的男孩,有巨蟒出入,有捕鳥人吹笛,其神奇程度超過咱們的牧童吹笛。

如果說莫紮特的每個音符都是天籟,那麽,《魔笛》則是這些天籟的**和尾聲。它是莫紮特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他生前便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部歌劇;它是莫紮特一部德語歌劇,相當於老舍用北京話所寫的作品,在意大利語歌劇一統天下的氛圍裏凸顯出濃鬱的本土特色;它裏麵出現了女高音最高的音及男低音最低的音,至少在傳統劇目中如此。

然而,《魔笛》絕不是一部僅適合兒童的“幼稚”作品,它所呈現的奇妙境界可以經得起任何哲學家或評論家的挖掘和詮釋。一般的介紹會提到,劇中有共濟會的影子(記得《達·芬奇密碼》吧),還有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以及對烏托邦的向往。其實,《魔笛》的故事可以有無限的解讀空間,仿佛咱們的《紅樓夢》,革命家見到平等自由,宗教人士見到共濟會,傳統人士見到道德規範,女權人士見到男尊女卑,少數民族見到歧視,每種觀念都可以在裏麵找到正或反的佐證。這也給導演提供了無窮的發揮空間,難怪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都忍不住把它轉化為影像,留下了一部經典的歌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