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瘋狂歌女巴特爾

字體:16+-

2004年,張藝謀電影《十麵埋伏》在北京舉辦首映慶典,由女高音歌唱家凱瑟琳·巴特爾來壓軸,結果她橫挑鼻子豎挑眼,耽擱了十分鍾才上場。要我說,這沒有什麽好怪的,要怪就怪主辦單位。巴特爾是大名鼎鼎的國際級歌手,她的名聲比她的才藝更如雷貫耳。不過不是好名聲,可以說是臭名遠揚。主辦單位若連這點都不清楚,還能怪誰呢?

對於巴特爾來說,磨蹭十分鍾根本不算什麽耍大牌,她不把整個場子搞到雞飛狗跳,就算很給麵子了。巴特爾是主流社會的譯名,歌劇迷有將其譯為“巴桃”的,聽起來更可愛些,但哪個譯名都不如原文名那麽一針見血。“Battle”,“戰鬥”也。凡是跟她交往者,都必須有奔赴戰場、犧牲自己的準備。歌劇界的女歌手有一個別名,叫做“diva”,“女神”也,還有一個叫“prima donna”,直譯是“女主角”,兩個詞都有“擺譜”、“耍大牌”的涵義。即便在這樣的圈子裏,巴特爾的行為依然能令人側目。

巴特爾的事跡在全球古典音樂界絕對是超級花邊新聞,人稱“恐怖故事”(horror story)。最經典的一則:她到某城市演出,接待單位雇來加長禮賓車到機場接她,就是前後座可用玻璃隔開的那種。西方沒有主辦單位派人迎接的傳統,因此後座隻有她一人。巴特爾覺得車裏的冷氣開得太大,她打電話給她的經紀人,讓經紀人通知當地演出商,再通知租車公司,再命令司機把冷氣關小。若換了神經正常的普通人,把間隔玻璃打開,說一聲“師傅,麻煩您把冷氣調小一點兒”不就成了?不說“謝謝”也沒關係,想必司機是不會介意的。

凡是接觸過巴特爾的工作人員都把和她的共事當成一場厄運,但一般人為了飯碗,都敢怒而不敢言。舊金山歌劇院的職工在她演完離開後,專門印製了一批T恤衫,上麵寫著“我們浴血奮戰活下來了”(直譯是“我們經曆了巴特爾,幸存了下來”[We Survived Battle])。也有人敢於做出小小的反抗。有一次巴特爾在舞台中央演唱某部歌劇最重要的詠歎調時,跟蹤她的追光突然消失,她隻得在半明半暗中唱完。原來燈光工人的妻子是劇團的服裝師,那陣子被巴特爾的刁蠻搞到差點要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