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當油和米變成醬油和味精

字體:16+-

我第一次聽到北京奧運主題歌“《我和你》(You and Me)”的歌曲伴奏,感覺挺舒緩的,也頗顯大氣。“油和米”(正確歌名當然是《我和你》)2008年8月8號晚上一撒歡,我的感覺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缺乏**,但前戲充分,而中國人一向缺的就是前戲,偶然矯枉過正一次也未嚐不可。

我預估8號以後全國範圍會掀起油和米的泛濫,但我極少看電視,基本不聽電台,不擔心會被油嗆死被米撐死。但我錯了。接下來幾周甚至幾月,每天早上,“油和米”把我從夢鄉裏拽出來,晚上把我送進夢鄉,比早餐和宵夜還準時。在離我住所約兩三公裏處,有個跟奧運有關的單位似乎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播送著這首歌,比暑假前樓下的小學早操播《北京歡迎你》更勤快。我猜測,如果他們采用的媒介是黑膠唱片,估計已經用壞29張了;如果是CD,一定也刮壞8張了;如果是MP3,製造商一定在求告:“我白送給你行不行?我知道還沒過保換保修期,但像您這麽更換我非得賠死不可。”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歌聲遠遠傳來,仿佛是太空之聲,無所不在,但又不咄咄逼人,我通常隻注意到劉歡的前麵兩句,等到莎拉開唱,我的耳朵已經訓練出聽而不聞的能力,盡管女高音的穿透力更強,但到達我耳膜,已經是強弩之末。這種效果迥異於我所知的音樂作品,譬如亨德爾的《彌賽亞》合唱,一般先出男低音,再出男高音,接著是女中音,最終才是女高音,跟登山似的,一步一個台階,步步向上,有一種升天的暗示。或許把《彌賽亞》擱到三公裏外播放,女聲部分會消失在車水馬龍以及刺耳的刹車聲中。

上一次好歌變“濫歌”的例子,是《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我心永恒》,每家餐館、咖啡館、茶樓、舞廳、車站、街道、禮堂、宿舍都在播,不停地播,每個電視綜藝節目不停地翻唱,連那些音域隻有席琳·迪翁十分之一的所謂歌星也唱,讓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勇氣。很快,對於“Every time I hear you”,我就跟聽到政治老師講課似的,本能地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