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四、與法國的戰略接觸

字體:16+-

英國要履行保衛低地國家領土完整的“大陸義務”,離不開與法國的軍事合作。在1934年7月7日關於是否應公開保證比利時領土完整的備忘錄中,參謀長委員會指出:

我們應避免使自己陷入在沒有法國協助的情況下不得不承擔此種義務的境地。在過去,我們從未單槍匹馬地從事一場大陸的戰爭,在將來,陸軍及其武器的現代化發展使得我們更不可能這樣做。在隻有比利時協助的情況下,試圖抵擋一個歐陸大國的軍隊將會挑起一副重擔,從我們的義務遍及世界範圍的角度看,這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能力。[327]

1936年3月7日,德國在實現普遍義務兵役製近一年之後,重新占領了萊茵不設防區。此時,英國政府仍對將德國拉回國際聯盟體係和國際裁軍會議抱有幻想,不願意對德國實行經濟和財政製裁,更不願意承擔“大陸義務”。而法國政府也“不打算單獨行動,而是準備同《洛迦諾公約》其他參加國將此事提交國聯行政院……法國人的意見,即使從內閣的反應來看,也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328],實際“既不願意輕易放棄萊茵蘭,又根本不想動用武力;一旦放棄,也不願承擔放棄的責任”[329]。法國政府傾向於讓英國帶頭采取行動,最終兩國隻是對德國進行了有氣無力的譴責並要求其不再向萊茵蘭增兵和構築工事。為了安慰法國,英國同意了法方提出的舉行軍事參謀會談的建議。

4月15—16日英國、法國和比利時三國軍事參謀人員在倫敦舉行會談。然而,英國政府在事前就決定,會談應是低級別的,僅限於《洛迦諾公約》英方所承擔的義務範圍,而且會談應是技術層麵的,不涉及政治問題;英方代表無權就軍事問題作出承諾,在采取何種形式援助法比兩國的問題上,英國政府保留最終的決定權。[330]因此,此次三國軍事參謀會談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