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和平计划和罗斯福给张伯伦的密信中可以看出,与1937年罗斯福曾经提出的和平会议的倡议不同的是,这一次罗斯福并没有首先建议召开一个国际会议,他的计划的第一阶段只是召集一个小国参加的起草规则委员会,然后将该委员会制定的明确建议提交其他大多数国家以求得他们的回应。另外,现在罗斯福并不打算干扰张伯伦与德、意法西斯国家进行的谈判,而是希望“这个建议本身能够推动英法为防止欧洲事态的任何进一步恶化而作出的努力”[71],当然他的目标仍然是达成一个包括永久安全和开放经济等内容的全面协定。正如历史学家兰格和格里森所说:“尽管它并不包括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赞同,但实际上却暗含着接受这项政策的意思。而且一旦这一政策遭到失败,这个计划至少也会对激励世界舆论产生道义影响。”[72]
为了保密,当天韦尔斯便到英国大使馆去会见雷诺·林赛(Sir Ronald Lindsay)大使,请他将这个计划秘密转达英国政府。韦尔斯说明:总统打算于1月23日在白宫会见驻华盛顿各国外交使节,并向他们提出上述建议;如果罗斯福能够在1月17日以前得到张伯伦的保证,表明“英王陛下政府热情同意并衷心支持”这项计划,那么罗斯福就往下进行了,否则整个计划就将作罢。[73]
但是英国政府官员对罗斯福建议的态度却并不一致。英国驻美大使林赛对这个计划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立即将罗斯福的密信发往伦敦,接着又连发两封电报说明自己的看法。他把总统的计划说成是“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制止局势普遍恶化和恢复民主国家影响的一项真诚的努力”,认为“避免灾难的最好机会是使美国政府和公众舆论都支持各个民主国家的目标”;并警告说,如果英王陛下政府对这个计划不予支持,使它在向各国提出之前就遭到扼杀,英国就会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责难,这将使我们在过去两年所取得的一切进展付诸东流。因此他强调英国政府应该十分迅速和诚挚地接受这一宝贵的倡议。[74]
1月12日,林赛大使的电报到达英国外交部,此时外交大臣艾登正在法国的里维埃拉休假,张伯伦首相则在契克斯。外交部常务次官亚历山大·贾德干爵士(Sir Alexander Montagu George Cadogan,另译为亚历山大·卡多根)立即把全部材料呈送张伯伦,并附有一份他自己写的建议与美国密切合作的短函。贾德干并不完全同意总统的建议,担心该计划看来会妨碍英国即将与德国和意大利进行的讨论,希望总统在这些谈判有了结果之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他认为,如果总统仍愿立即进行,英国唯有保证给以全心全意的支持,因为罗斯福之“愿意登上舞台”是“最重要的事实”,英国不应该拒绝美国的计划而去冒疏远美国总统的危险。他还认为,在外交大臣艾登回到伦敦之前,不要作出答复。[75]
但是首相张伯伦却根本就不喜欢总统的这个建议。他一直认为美国是孤立主义的,而罗斯福在这封密信中再次提到的美国不介入政治纠纷更加强了他的这一看法;同时他认为这个计划将使他自己要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达成解决办法的努力化为泡影。因此,他把这个建议说成是“晴天霹雳”和“一颗炸弹”[76],并在日记中写道:“这项计划有点异想天开,很可能会遭到德国和意大利的嘲讽。他们甚至会以此为借口拖延与我们的会谈。而且,如果我们公开支持这一计划,他们会认为这是民主国家集团又一次企图把独裁国家置于被告席上的行动。”[77]在他看来,罗斯福总统可能在某个有利的阶段帮助制订有关某些欧洲问题的协定,但是许多事先要进行的工作必须首先在伦敦完成。[78]
于是,张伯伦未等艾登回国,便于1月14日给了罗斯福一份冷冰冰的回复。张伯伦承认,“总统是在考虑了他所说的国际关系继续恶化以及由此产生全面战火的危险之后才迫不得已提出这一建议的”,但是他认为,尽管“凡是密切注视近来事态发展的人,无不意识到那困扰我们的巨大危险。但是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些改进……总统将会了解英王陛下政府正在进行的绥靖方案”。张伯伦通报了英国即将与意大利重开谈判的消息,并说明:“如果能够获得国联的同意,英王陛下政府将准备在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墨索里尼对此是极为重视的),而且如果英国政府看到意大利政府准备证明他们愿意为恢复信任和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话,英国还将采取其他一些行动。”至于德国方面,张伯伦表示:“在各方都能够而且应当作出他们的贡献的同样基础之上,英王陛下政府将着手研究哈利法克斯勋爵访问柏林所显现出的形势,其目的是寻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够满足德国的要求,以便使他们也能对普遍的缓和作出他们的贡献,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目标,但我相信不久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和德国人会谈了。”在这种情况下,张伯伦虽然感谢美国政府打算对英国正在对轴心国家进行的努力采取平行行动,但是他要求总统考虑“是否总统的建议冒了把英国在这里的努力拦腰切断的危险”,因为“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可能拒绝继续会谈,理由是正在讨论的这些具体问题已经全部包括在总统打算提出的更为广泛的问题之中了”。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总统的行动实际上阻止了英国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而取得的进展,那将是起反作用的,“德国和意大利势必会利用这些建议,不但拖延考虑一旦绥靖得以实现时必然要解决的那些特定的问题,而且还会节外生枝,在我们与他们进行直接谈判时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他要求总统“暂时住手,看看英国人在开始解决那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会取得什么进展”[79]。
对美国来说,张伯伦的答复“简直就是当头浇了一盆冷水”[80]。美国人大失所望,怀疑张伯伦是想把美国完全排除在欧洲的和解之外;而且英国如此热衷于双边谈判,也使美国人怀疑这种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不会有利于美国的利益。于是,在与赫尔和韦尔斯磋商之后,罗斯福于1月17日给张伯伦发出回信,表示他同意“暂缓”提出他希望提出的建议;但同时说明,他担心“英国要在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特别是在此时走出这一步”,不仅“将会对远东的事态造成有害的影响”,而且“英王陛下政府放弃不承认原则”,也将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产生严重影响。总统强调指出:“承认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这在某个适当的时候,可能不得不被视为一个既成事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影响到所有遵守不承认原则的国家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应当作为世界绥靖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对此,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应该预先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并愿意在其中承担他们各自的责任。”接着罗斯福希望英国人将他们与德国和意大利的谈判情况见告,因为“对美国政府来说,告知这些谈判情况将是有帮助的,这些谈判将对维持国际关系原则和本政府坚决支持的世界绥靖政策起到重要影响,特别是那些关系到条约权利以及经济和财政等方面的问题,本政府和其他政府一样与这些问题直接有关”。当然罗斯福也没有忘记说明:“美国当然与这些谈判的政治方面无关。”[81]
国务卿赫尔和副国务卿韦尔斯则更明确更强烈地向英国大使林赛表达了美国政府的态度。赫尔说,美国无意要求在英国和意大利的讨论中加入美国的意见,但是“如果任何像英国这样重要的国家突然放弃不承认原则而走到承认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地步,那么无赖国家就会把它看成是对他们明目张胆地撕毁条约和用武力夺取领土的政策的实际认可”;而且这种承认“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可能相当严重……日本政府将把这样的承认看作是它有权撕毁神圣的条约并使这种行为成为普遍的先例”。赫尔对不承认原则的前途感到悲观,但强调即使它被修改,也将“由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大多数国家通过某种普遍的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修改”[82]。韦尔斯则根据总统的指示告诉林赛,法律上承认意大利的征服问题关系到美国在远东的物质利益(这与英国的物质利益并无不同)和人民的思想情绪,“这样做将会激起厌恶的情绪;将会使人们对火中取栗的做法再度产生并增加恐惧情绪;而且将表明,在欧洲做成的这一桩肮脏交易是以牺牲与美国密切相关的远东利益换来的”[83]。
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并非坚决反对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而是如英国史学家C·A·麦克唐纳所说:“罗斯福认为这种承认应该是一个集体的行动,应该是作为美国和平计划的一部分而作的让步。在作出这一让步时必须同时就确立新的国际法体系达成协议。而张伯伦则似乎在宽容意大利破坏国际法的同时却没有坚持确立新的行为准则。”[84]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内部的分歧也趋于表面化。1月15日赶回英国的外交大臣艾登在了解了张伯伦的态度和他给罗斯福的回信后,认为张伯伦的做法是错过了“一个与美国合作的前所未见的更大机会”。在艾登看来,总统的这一倡议的目的在于用他目前所能采取的唯一手段来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两个独裁者必然不喜欢这种做法,不想使自己纠缠在这种谈判中,但是要反对也提不出理由;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罗斯福的倡议也能使我们赢得时间,并使美国向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靠拢一步。因此英国应该“立即接受罗斯福的建议,同时对声明草稿提出一些文字上的修改意见”。艾登还对张伯伦在没有和他商量的情况下就给总统发出回信表示不满。[85]艾登的私人秘书奥利弗·哈维也认为罗斯福的计划提供了英国长期以来所谋求的与美国合作的机会,他在给艾登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我们外交部的人员并不指望我们自己在谋求与意大利和德国实现全面解决的尝试中取得任何真正的进展……我们只是希望赢得时间以便使我们自己得以重整军备……对我们来说唯一致命的危险是与美国相对抗。没有罗斯福的支持,我们就会在一场战争中遭到毁灭。”[86]
于是,艾登在1月17日通过给张伯伦写信和当面讨论的办法表达了自己的想法。1月18日罗斯福的回信到达伦敦,艾登更希望能够挽回局面,便于18日再次写信给张伯伦,并再次与后者讨论这一问题。艾登的基本思想是:英国不能单独对付联合在一起的德意日三国,而总统的倡议是一个增进英美合作的机会;即使英国与意大利的谈判取得成功,拒绝美国的建议也会使总统退而采取更为孤立的态度,这种情况是世界和平的最大灾难,并且会破坏英国鼓励美国进行合作的努力。他还认为,英国必须作出的抉择是:或是通过英美合作来保卫世界和平,或是通过与墨索里尼达成没有把握的协议来取得零打碎敲的解决办法;而且与美国的合作并不一定损害英国与德国谈判的前景,“事实上,美国和我们之间的感情愈一致,合作愈加强,我们与德国打交道的地位就愈加强”。但是张伯伦坚持要求罗斯福收回他的建议,并继续英国与意大利的谈判,不惜一切代价与意大利达成协议,包括在法律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德国的问题则可以等一等再说。[87]
1月19日和20日,英国内阁外交委员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2天辩论。张伯伦、哈利法克斯勋爵、西蒙和英斯基普均以美国不会在实际上进行帮助为理由,激烈地反对罗斯福的计划。张伯伦拿出一份他要发给罗斯福的电报草稿,电文再度向总统解释他希望在法律上对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予以承认,并请总统运用他对意大利的影响帮助达成协议,他相信墨索里尼会以达成协议的严肃态度进行谈判。[88]英斯基普认为:“艾登的联合美英法三国的政策,将引起战争。”[89]英国政府首席工业顾问、张伯伦的密友霍勒斯·威尔逊(Horace Wilson)态度更为激烈,认为罗斯福的倡议是“含糊不清的废话”,他对艾登的议会私人秘书吉姆·托马斯直言不讳地说,他正在尽力劝说首相向美国的倡议泼冷水,同时继续进行他自己的与独裁者进行和解的计划。[90]艾登则坚持支持罗斯福的建议,至少不能离开罗斯福的声明来讨论承认的问题。
经过两天的激烈辩论,艾登终于取得了张伯伦的妥协。现在张伯伦打算采取双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英国继续与墨索里尼打交道,另一方面让罗斯福继续进行他的计划。1月21日张伯伦给罗斯福发出两封电报,在第1封电报中首相收回了他以前要求总统推迟提出他的计划的想法,转而表示他热诚欢迎总统的倡议,并将在总统决定提出该计划时尽力为其成功作出贡献。在第2封电报中他进一步详细说明了英国打算在法律上承认的理由。他认为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是对更为全面地解决政治问题——以及可能最终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必要贡献。首相表示相信,现在也许已有了使意大利和德国愿意在解决政治问题方面进行合作的机会。[91]
1月22日,林赛将张伯伦的电报交给韦尔斯,后者对英国政府保证“法律上的承认只能和与意大利达成总的解决办法一并解决”感到满意。韦尔斯说:“总统把这种承认当作我们双方都必须吞服的一粒苦药。他希望我们双方要吞就一起吞。”他还说:“英王陛下政府希望在与意大利全面和解时吞它,而总统则希望在取得包括全世界缓和在内的全面和解时才吞这粒药丸。”[92]这再一次证明,美国并非坚决反对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罗斯福认为这种承认应该是一个集体的行动,应该是作为美国和平计划的一部分而作的让步。但是,在这次会谈中,韦尔斯表示总统当前不大可能在一周或更多的时间内提出他的倡议。
10天过去了,美国方面仍无动静。英国对美国的沉默感到不安,1月28日和2月1日,张伯伦和艾登分别要求林赛了解美国的意图。2月2日,林赛拜访了韦尔斯,询问关于罗斯福计划的情况。韦尔斯在请示了罗斯福之后对林赛大使说:“总统打算在几天之后对他的计划有所表示,但是此刻尚无比较肯定的意见可以奉告。”[93]但是,随之而来的德国国内事态的发展,使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的前途更加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