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第一節 英美需要軍事合作

字體:16+-

英國是西方列強中在華權益最大的國家,麵對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力圖保住既得利益是英國的基本打算。然而平津失陷和日本對上海的大舉進攻,無疑對英國在華地位構成了公開挑戰;日本進一步封鎖中國沿海並對所有外國船隻驗明身份的做法是對中國及英美等國家主權的嚴重侵犯;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Hughe Knatchbull-Hugessen)被日本飛機掃射而負傷的事件更是日本對英國的蓄意挑釁;而日本相繼奪取中國津、秦海關的收入並向江海關的稅收管理權提出要求則是對英國利益的直接進攻。[1]盡管英國對日本無視外國權益的做法不斷提出抗議,但它在遠東防禦的空虛狀態使任何抗議都變得軟弱無力。

在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同時,歐洲的形勢也進一步惡化。德國和意大利的擴軍備戰勢頭有增無減;1936年10月建立的柏林—羅馬軸心也因兩國繼續實行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的政策而得到鞏固;1937年希特勒越來越頻繁地提出收回原殖民地的要求以及意大利作為地中海強國的出現,都使英國忐忑不安。同年9月,墨索裏尼訪問柏林,受到隆重接待。希特勒在歡迎會上表示“這兩個帝國的力量現在是維護歐洲的最強有力的保證”[2],是柏林—羅馬軸心進一步強化的標誌,使重整軍備不力的英國更加擔心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再次考慮修改國家防務的優先順序。1937年12月15日國防需要委員會起草的一份《關於未來年代的國防費用》的報告提出,英帝國戰略防禦的次序是:保衛聯合王國的安全,保衛英國進口糧食和原料的貿易通道,守衛英國的海外領土,協力防衛英國在戰時可能有的任何盟國的領土。[3]

在這種戰略優先順序的安排下,保衛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免遭意大利的進攻放在了保衛英國的遠東領土免遭日本進攻之前。英國政府一麵企圖通過綏靖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以達到防止戰爭的目的,一麵希望依靠在遠東有直接利害關係的美國的合作,把日本的擴張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而且,英國政府認為,沒有與美國的充分合作,英國在遠東就不能采取行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