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举行之前,英美便已定下会议的基调——不制裁日本。
英国是首倡召开此次会议的国家。在10月6日、13日和20日召开的内阁会议和各部门之间的会议上,英国政府连续讨论了有关英国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方针问题,中心内容是反对制裁日本,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重整军备不力,所以极其担心如果在远东爆发英日战争就会诱发欧洲的战争,从而使英国被迫处于三线作战的可怕境地。首相张伯伦是最坚决地反对制裁日本的中心人物,他在每次内阁会议上都必谈制裁的可怕后果。
他在10月6日指出,有效的制裁可能容易引起战争,而且他“不能设想在目前欧洲形势已变得如此危险的时刻,还有什么事情比寻求同日本的争吵更具有自杀性的了。如果我国卷入远东,那么独裁国家就可能抵挡不住在东欧或在西班牙采取行动的**”[20]。10月20日他又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的宗旨应当是绥靖,“如果这作为宗旨而予以宣布,就没有必要讨论失败的可能性或提出制裁问题”[21]。第二天,他在下院宣布:“我认为,到这个会议上去谈论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在这里扩大冲突。”[22]因此,英国政府为参加会议制定的第一个方针就是不制裁日本。
但是,英国不能不考虑如果有人在会上提出对日本进行制裁,英国将如何回答的问题。对此英国的方针是:“应和美国齐步前进,步伐一致,不前不后。”[23]英国海军部曾坚决表示,除非美国事先给以明确的保证:在可以预料到的随之而来的远东骚乱状态的整个时期,它将对英国人提供“最充分的军事合作”,英国才准备考虑对日本的制裁。[24]就连一向主张与美国进行合作的艾登也在10月13日的内阁会议上表示,如果美国和其他中国条约(指《九国公约》)签字国没有达成一旦需要就使用武力支持这些制裁的协定,他本人将决不同意实行制裁。[25]
然而,美国为参加会议制定的基本政策恰恰是不与英国联合制裁日本。到此时,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已迫使罗斯福总统放弃了对日本的强硬态度。在10月12日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完全排除了制裁日本的可能性,明确表示《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协议求得当前中国情势的解决。在寻求解决的努力中,我们的宗旨是要同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签字国合作”[26]。
尽管罗斯福在会议召开前曾与美国代表团团长诺曼·戴维斯讨论过海上隔离日本的计划,[27]但10月19日,即戴维斯启程赴会的前一天,总统还是指示他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在布鲁塞尔激起一种和平与友好精神”,进一步说明美国不搞制裁。他还特别强调戴维斯必须明确,在这个会议自始至终的每一个阶段,政府都不希望“被推到前台去充当未来行动的带头人或建议者”,但也不希望在美国人眼中看起来像是“英国风筝上的尾巴”[28]。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在开会之前都已决心不制裁日本,这便导致了在会议上进行的任何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由于日本拒绝出席会议,使英美调解中日关系、提倡中日合作解决冲突的想法无法实施,而且日本无视《九国公约》和大国一再让步的态度也激怒了美国代表团团长戴维斯。因此,在会议进程中,戴维斯曾向英国提出与会各国将不承认由日本的行动所造成的改变、不向日本提供贷款、不购买日本货等建议,以迫使日本出席会议。[29]但张伯伦的回答是:“我决不搞制裁!”[30]艾登则认为,制裁分为2种,即无效制裁和有效制裁,前者是“一个空洞的姿态”,而后者则可能“驱使牺牲者去进行铤而走险的行动”。他强调,由于在欧洲的担心,英国不能单独承受因远东而引起的冲突的主要压力,要求美国提供合作。但戴维斯拒绝对此作出明确的声明。[31]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则担心美国可能企图拖着英国或推着英国“进一步沿着一条危险的道路往前走”,因此拒绝了戴维斯的建议。[32]
与此同时,戴维斯在布鲁塞尔的表现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和舆论界的不满。国务院发给代表团一系列指示,要求戴维斯“除了平凡的套话之外”,什么也不要在会上提出来,因为政府“希望这次会议至少不要采取任何积极的步骤”[33],只希望他在会上“强调地重申构成国际关系基础的那些原则”[34],不要涉及具体问题,并认为现在根本不应该考虑经济制裁。[35]国会中的孤立主义分子也批评戴维斯参加了谴责日本的声明,违反了总统派代表团参加会议是调解而不是使美国卷入一场冲突的最初目的,这将可能引起日本进攻菲律宾或夏威夷,或攻击美国船只的报复措施,因此要求政府召代表团回国。赫斯特报业集团(Hearst Corporation)则声称英国在玩弄手段使美国来保卫大英帝国,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团的一些成员也持这种看法。[36]
在这种情况下,戴维斯不仅不再提制裁问题,而且与英法一起拒绝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英、美、法三国对日本进行海军示威的要求。
在会议休会期间,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希望由英、美、法三国增援它们在远东的舰队进行海军演习,以显示三国的密切合作,促使日本重新考虑它的态度,并可以此警告日本不得随意干扰中国的军需物资的运输,保证海路安全。但三国都表示反对。查特菲尔德勋爵认为,将2艘主力舰调到远东,只会削弱英国的国内力量,并不能形成对日本的压倒优势,艾登表示同意。[37]这成了英国代表的基本态度。戴维斯则强调美国不可能办到这件事。法国则认为美国拥有一支并无紧急任务的强大舰队,应该成为演习主力,英法只需要派少量舰只进行道义支持,又把球踢给了美国。[38]
因此布鲁塞尔会议终于以无所作为而告终,英美白白丧失了第一个采取联合有效行动制止日本扩大侵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