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美參謀會談的再次啟動
1938年是張伯倫政府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行動推行全麵綏靖政策的一年。然而,當《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張伯倫帶著他與希特勒簽署的保證兩國“永遠不再彼此開戰”的英德協定回到倫敦,並得意揚揚地向歡迎他“凱旋”的人群宣告他從德國帶回了“我們時代的和平”的時候,英國軍方首腦卻並沒有感到那種如釋重負的歡快。一年來歐洲和地中海形勢的惡化,英日在華利益的尖銳衝突,德意日關於締結三國同盟的談判,以及英國軍事力量的嚴重不足,迫使三軍參謀長再次考慮英國是否有能力同時在歐洲、地中海和遠東打一場三線戰爭的問題。
1938年10月,三軍參謀長準備了一份關於一旦在不久的將來英國與德國作戰的情況下的形勢報告,其中明確指出,如果意大利站在德國方麵參戰,而日本也介入戰爭,英國就不可能在派出一支足夠有力的艦隊前往遠東的同時仍能在東地中海保持任何海軍力量,這就意味著英國不再能控製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線。[135]鑒於早在1937年12月,英國軍方便把保衛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免遭意大利的進攻放在了保衛帝國的遠東利益之前,[136]上述文件的含意便十分明顯,那就是,一旦發生英國在3條戰線上作戰的情況,英國不可能向遠東派出如1938年1月英美兩國海軍之間達成的《會談記錄》中所規定的那樣一支艦隊。根據《會談記錄》,兩國軍方曾商定,在上述情況發生時,“英國將要求進一步考慮可能產生的美國與英國艦隊之間的直接戰術合作問題”。如今,三線作戰的陰影已隱約出現,英國需要重開兩國的海軍會談,向美國通報英國的變化,以求得美國的軍事援助。此時的美國,也同樣感到了兩洋作戰的威脅。盡管羅斯福總統對1938年歐洲形勢的發展甚感擔憂,但在慕尼黑會議之後,他還是和許多政府官員一樣,“因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而感到慶幸”,由於和平已經保住而懷有一種“大家都覺得鬆了一口氣”的寬慰感。[137]然而,《慕尼黑協定》的墨跡未幹,希特勒便於10月9日提出了一個新的軍事計劃,借口要防備諸如丘吉爾、艾登和達夫·庫帕(當時的海軍大臣)等抨擊《慕尼黑協定》的人一旦在英國當政時可能發生的事態,宣布要加強德國的防禦工事。希特勒的這一舉動,不僅證明了歐洲的軍事形勢並未緩和,而且預示著美國的安全終將受到威脅,它使剛剛獲得的解脫感頓然消失。正如猶他州參議員威廉·金(William H.King)在《慕尼黑協定》簽訂後便預言美國必將增加軍備那樣,[138]10月11日羅斯福便宣布他將增加3億美元以加強美國的軍備。[139]接著,他要求軍方製訂一項旨在保衛美國本土和援助英、法等國的大力擴充美國空軍的計劃。[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