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爆發後的新形勢
1939年英美參謀會談結束3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讓英國政府感到欣慰的是,意大利和日本暫時沒有加入戰爭,沒有出現兩線作戰或三線作戰的情形;德國的空軍也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對英國實施大規模空襲。這多少改善了英國在歐洲和遠東不能兩全的窘境,可以暫時放下遠東這個包袱,專注於歐洲戰事。首相張伯倫私下表示:“到目前為止,戰爭對於我們來說隻發生在海上,我認為這很適合我們……我相信時間在我們這邊。”[175]
英美兩國海軍之間的技術情報交流自英格索爾—菲利普斯會談之後一直在進行當中,盡管1939年的會談進一步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但是雙方都不是心甘情願且不圖回報地將自己的技術情報拱手相讓,總是要討價還價,以對方提供“對等”的技術情報作為交換的前提。羅斯福在大西洋建立中立巡邏區並承諾向英方提供德國海軍活動的信息也是如此,他要求英國政府同意美國海軍使用英屬的特立尼達島、聖盧西亞、百慕大群島和哈利法克斯作為基地。英方出於誘使美國卷入戰爭的動機答應了上述要求,但中立區一度妨礙了英國海軍追擊德國艦隻,而英國海軍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政策同樣攪擾了美國的正常貿易,雙方為此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
盡管如此,雙方關係的主流仍是朝著日益相互依賴的方向發展,“張伯倫政府對虛假戰爭時期與美國在海軍關係和經濟關係上的逐漸進展感到高興”[176]。羅斯福也爭取國會通過新的《中立法》,取消了對交戰國武器禁運的條款,改為“現金購買,自理運輸”,並與英國達成驅逐艦換基地的交易,使英國獲得了急需的50艘美國驅逐艦,這是“二戰”爆發後,“美國尚處戰爭之外的情況下,美國與英國之間達成的第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也是兩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的關鍵一步”[177]。對英方來說,並不把這看成是簡單的交易,“它是構建盎格魯—撒克遜集團的第一步,實際上是一個具有曆史決定性的時刻”[178]。羅斯福引導美國的政策越來越有利於民主國家,同時也越來越走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