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
1912年,R.G.托爾內拍攝了影片《蓬達利克》,這是印度第一部的故事電影。但真正標誌著印度電影正式誕生的影片,是1913年“印度電影之父”唐狄拉吉·戈溫特·巴爾吉拍攝的影片《哈裏什昌拉國王》。影片取材自印度的神話故事,讚頌了為追求真理而犧牲財產、王國和家庭的君主的功績,寓教於樂的表現手法,以及獨特的印度民族色彩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印度電影發展的基礎。
20世紀20年代,印度無聲電影達到了全盛,電影生產已經具有正式的生產規模,1930年年產多達172部,並形成了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三大製片中心。30年代有聲電影開始出現,1931年A.M.伊拉尼拍攝了印度電影史上第一部局部有聲片《真主保佑》之後,印度電影遂陷入白熱化的有聲之戰中,1934年無聲時代宣告結束。這一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印度設立了眾多的電影製片廠,1931年帝國影片公司嚐試拍攝了印度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影片場景瑰麗多彩,歌舞場麵大氣,印度斯坦尼語對話通俗易懂,這些都讓印度觀眾興奮,片中歌曲《以真主的名義賜給我愛情》成為了印度第一首電影歌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3年英國殖民政府對印度實行頒發製片許可證製度,這大大影響了印度電影的發展。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獲得獨立。一段時間內印度電影發展處於不穩定時期,除了印巴分治帶來一定的衝擊,1949年中央電檢評議委員會成立和電影審查法修改又帶來了苛刻的審查約束。印度電影日漸趨向高模式化,歌舞場麵在任何類型電影中都占據主要位置,歌舞電影走向了黃金時期。1951年,拉茲·卡普爾自導自演了小人物電影《流浪者》,影片以卓別林式的智慧表演方式演繹進步主題,場麵富麗堂皇,演技生動,主題歌《我是一個流浪漢》動情感人,凸顯出了煥然一新的藝術風格。這部影片的出現,成為了印度電影新起點的標誌。從這時期開始,印度電影早已有之的鮮明特征——載歌載舞的歌舞傳統,更加鞏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