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概論教程(第2版)

四、大洋洲電影

字體:16+-

大洋洲的電影創作,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1906年以極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長故事片的影片《凱利幫的故事》正式誕生,但由於長時期以來英美電影的市場壟斷,直到20世紀70年代政府采取比較開放的電影政策和建立電影局等相關機構,才逐漸開始民族電影的複興。1975年至1990年間,澳大利亞一共拍攝了260多部故事片,出現了《獲得智慧》(1977)、《我的璀璨生涯》(1979)、《從雪河來的人》(1981)、《加利波利》(1981)等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吞噬巴黎的汽車海洋》(1974)和《懸崖上的野餐》(1975),成功使得澳大利亞電影蜚聲國際影壇,除此之外還問世了簡單動作喜劇《鱷魚鄧迪》以及喬治·米勒一手打造的《衝鋒飛車隊》等未來暴力公路片,出人意料地在全球廣受歡迎。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澳大利亞電影大量走向國際,不僅有與美國合作的《暗夜哭聲》(1990)等許多影片,還有開創了典型的澳洲內部聯合創作模式,出生於新西蘭的女導演簡·坎皮恩最為典型。1989年,她為澳大利亞獻上了自己的處女作《甜心》,展現出女性探索的端倪;1993年拍攝了《鋼琴課》,影片在張弛有致的感人故事中敘事細膩、風格獨特,一舉贏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此後她繼續女性電影道路,又推出了《聖煙》等優秀影片,繼續推進大洋洲電影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