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概論教程(第2版)

五、非洲電影

字體:16+-

1960年大部分非洲國家獲得獨立,這標誌著非洲正式告別了殖民時代,非洲電影業也掀開了獨立的篇章。但由於貧困,大多數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都沒有生產故事片。

塞內加爾、象牙海岸等使用法語的國家,因為電影工業獲得法國合作部的資金支持和設備援助,電影發展較優越於英語非洲、葡語非洲等國家,電影工業最具規模,產生了許多非洲第一代本土電影人。其中奧斯曼·森貝納最為傑出,他於1963年運用半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影片《車夫》,被公認為真正的非洲第一部本土電影;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引領了非洲電影的發展,197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法國軍隊與土著民鬥爭故事的影片《雷神》帶動了批判殖民政權的創作潮流,1977年圍繞外來宗教和本土傳統衝突拍攝的影片《外來者》,不僅開創了非洲電影“回歸根源”的創作趨向,而且典型代言了非洲電影說書人口語敘事和寫實主義風格等特點。在北部非洲,埃及電影發展是最為出色的,產生了阿布·塞夫的《開羅1930》(1966)、《68號案件》(1968)、《伊斯蘭的黎明》(1970)以及優素福·沙欣的《土地》(1969)、《麻雀》(1973)、《浪子歸來》(1976)等一係列優秀作品。

1970年,為尋求國際間的合作,非洲電影人成立了一個超過30個國家組成、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泛非電影製片人聯合會。1975年,阿爾及利亞導演穆罕默德·拉克達·哈密納聚焦本國1939年至1954年間的宏大曆史,拍攝了大型影片《炭年紀事》,成為第一部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非洲電影。1976年,南非黑人導演吉布森·肯特拍攝了影片《多長時間》,這是黑人導演的第一部非洲電影。20世紀80年代,非洲出現了一些呈現非洲當代生活的影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1985年象牙海岸薩爾·伊卡瑞導演的《女性的臉龐》。導演索列門·西賽1989年拍攝了《光明》,影片以神秘的巫術以及水與火、大地與天空等重要的象征手段深入探究了戰爭的主題和文化的反思,成為繼奧斯曼·森貝納《外來者》以來,非洲“回歸根源”電影中對國際間影響最大的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