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概論教程(第2版)

二、香港電影

字體:16+-

香港是電影傳入中國的第一站。1898年,愛迪生派人到香港拍攝《香港總督府》《香港街景》等多部短片。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香港故事短片產生於1914年,是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的黎民偉自編自演、黎北海導演的改編自粵劇《莊周蝴蝶夢》的影片《莊子試妻》。1922年,黎氏兄弟推出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1933年黎北海導演了香港第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同年邵醉翁“天一”公司出品了粵語影片《白金龍》,促使20世紀30年代粵語電影興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12月上海淪陷,許多左翼電影人南下香港,拍攝了《遊擊進行曲》《孤島天堂》《前程萬裏》等一係列國語抗日愛國電影。香港進步電影人成立“華南電影界賑災會”,也推出《最後關頭》《血肉長城》等一批進步影片。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香港電影創作基本停頓。

1945年8月,香港光複,內戰的爆發又促使一批上海電影人再次南下。大中華、永華影業公司,陸續推出《同病不相憐》《風雪夜歸人》《春城花落》等數十部進步國語片,基本形成主題進步、製作規模大、高藝術水準等典型特色。粵語片也開始走向現實主義,蔡楚生監製、王為一導演的《珠江淚》最為典型。1948年在大觀公司美國分公司出品的彩色片《金粉霓裳》觸動下,港人趙樹拍攝了香港第一部自產的彩色粵語片《蝴蝶夫人》,翌年第一部彩色國語片《錦繡天堂》也開始公映。

1949年到1966年,香港電影年產200~300部,進入了空前絕後的“黃金時期”。新聯、中聯公司吸收了“粵語片三傑”秦劍、李鐵、李晨風和吳楚帆、紅線女等演員,以《敗家仔》《家》《苦海明燈》《可憐天下父母心》等一係列製作嚴謹的粵語片,並發掘了粵語戲曲片和黃飛鴻電影。國語片雖然數量不如粵語片,但製作規模、藝術質量遠比粵語片優秀。長城公司擅拍寫實題材;鳳凰公司以朱石麟為創作核心,主要圍繞家庭倫理關係、新舊矛盾衝突展開故事,用笑中含淚的悲喜劇方式推出《一板之隔》《喬遷之喜》等係列優秀影片。邵氏公司出品的《貂蟬》《人鬼戀》《江山美人》等一係列國語片叫好又叫座,而且有效搶占和發掘粵語片、廈語片市場。李翰祥是邵氏核心導演,1958年以黃梅調電影《貂蟬》震驚港台影壇,之後《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七仙女》繼續風靡東南亞,掀起長達20年的戲曲電影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