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影视创作最基本的表现单位,一般由一个画面组成,而且是由摄影机一次拍摄而成。镜头的操作与处理,表面上虽然属于技术范畴,但与影视内容的艺术展现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因此,作为编剧,就必须了解并能熟练地掌握。镜头的操作与处理大体可分为景别、焦距、运动、角度、视点与长度几方面。
下面,我们择要介绍:
1.景别
景别是指对镜头内景象的空间处理。景别不同,画面效果及诉诸观众感官的作用也不同,编剧在叙述影视内容时,应有意识运用不同景别,以使之具有既定的艺术效果。景别一般有以下几种:
远景——主要通过对大的背景环境的展现,来表达某种情境,进而产生某种“半抽象”的叙述效果。有的远景画面中没有人物,称为“空镜头”,常在表现情境、渲染氛围时使用,如《远山的呼唤》中,开头与结尾处,都用远景表现日本北海道近原始的旷阔雪原,开头部分加入大群乌鸦遮天蔽日、哀哀噪啼,突出那种特定的荒凉、冷酷;结尾时则在同样背景上渲染洁白雪原间通红的壮丽的晚霞,以歌颂纯洁善良、与命运作不屈抗争的民子与耕作之间的爱情。有的远景画面中有人物出现,通过人物与背景的悬殊比例,特意表现人与环境的某种关联,进而产生某种意蕴。例如在美国影片《末路狂花》中,菲玛和露易驾车行驶在大自然美丽风光内的镜头,就充分传达她们终于从令人窒息压抑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后的愉悦与自由。中国影片《黄土地》中,通过远景镜头来表现人在厚重无垠的黄土地之间的生存状态及传达某种哲理意蕴。使用远景镜头时要注意:由于它毕竟“远离”观众与剧情,所以不可多用,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将令剧情滞缓、观众厌烦。
全景——指能够摄入人像全身的场景镜头。全景镜头的视野相对远景要小,观众既可以看清人物全身,又可以看到他所处的环境。
中景——指人物超过半身(膝盖以上)的近距离镜头。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比全景大,而人物所处的环境往往只占很少部分。全景与中景镜头,在影视“叙述”中,一般起着主要的作用。
近景——指人物的半身镜头(胸部以上)。在这种镜头中,随着人物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环境必然变得零碎、模糊,但同时,观众由于能够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又脱离了大部分环境,便可更接近人物,更容易介入剧情中人物的世界。因此,在表现人物对话时,大都采用近景。
特写——指在画面中只摄入人物的脸部,或人物、物体的某个含特定意义的局部的镜头。它迫使观众去注意某些关键性的人物或物体的细节,对其状态或变化产生与剧情相关的某种联想,或强化某种意象。特写镜头只注意细节而忽视总体,虽可有特殊的“表现”效果,但不宜多用,否则会有生硬感、逼迫感,令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也会使影视的总体“叙述”零散杂乱。
另外,由于电影与电视的屏幕面积及观赏环境不同,两者之间景别的运用也要有适当的区别。一般而言,电视叙述以中、近景居多。
2.角度
指摄影机与被拍人、物的水平夹角。拍摄角度不同,所得影像给观众的感官或意会是有区别的,因此,编剧在影视叙述时,若能考虑到视角的作用,将会给导演某种艺术提示,进而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
有以下三种镜头角度供选择:
平视镜头——指摄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种角度接近常人视线的感受,故在影视影像的展现中最为常见。它的特点是给人以真实感。
俯视镜头——指低于水平角度,从上向下拍的镜头。这种角度拍摄出来的影像,能有一种俯瞰效果、间离效果或某种意义的变形效果。比如俯拍出来的战场镜头,能给人一种恢宏阔大的印象,进而增加某种必要的气势;比如俯拍群山万壑间的一个小山村或拥挤都市中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就可以产生荒冷孤独或昏沉渺小的感官印象;比如摄影机垂直向下俯拍特定情境中的人或物,则这种迥异正常的变形视像,就可生成某种“意象”,发挥既定的艺术效果。
仰视镜头——指从下望上拍出的镜头。这种镜头可以夸大物象的体积,以产生高大、威严等效果;可以使对象产生变形,造成一种幽默或讽刺效果;也可以表现小孩子眼光中的成人世界,使之具有独特的“审视”内涵……
上述三种视角的有机配合,会充分发挥影视的艺术特色,增加表现力。不过要注意,俯视与仰视不可滥用,否则将弄巧成拙、反为所累。
3.视点
镜头的视点指镜头所模拟的影视画面观察者的视野观察点。有两类:
客观镜头——它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来观察画面,给人以局外审视者的“客观”感觉。这是最常见的镜头视点。
主观镜头——模拟影片中某个人物的眼睛来看影视画面,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种视点可使观众在无形中处于剧中人物的位置上,能带来更逼真的介入感,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镜头,常见于表现影片主人公内心世界时。另外,在人物对话场面中,也往往通过“正、反打”的运作,来显示镜头的主观性。
其他,关于镜头的焦距(标准、短焦距、长焦距、变焦),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及镜头的长短等,虽然主要由导演具体把握,作为编剧,也应该了解——因为他们对影视内容的“叙述”与“表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