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是影视剧结构体在空间方面的第一步考虑。有了既定的戏剧核,即是说,有了一种有既定内涵的生活事实,要想展现它的全部具体内容,首先就必须考虑选择最恰当的展现角度、寻找最有力的突破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选取最佳的角度、摄取最好的镜头,是摄影家艺术能力最基本的检验。对影视编剧也是如此。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很好的戏剧核,由于入手角度不好,不是半路写不下去,就是写完之后毫无意趣。或者还可以用盖房比喻:一切设置完备之后,却发现整座房舍方位错了——本该朝南而向北、本该迎河而对山,这实在是令人懊悔莫及的事。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复活》共用了十年的时间。开始是从一个贵族青年忏悔自赎的角度展现内容:这个贵族青年曾引诱过一个婢女,使她怀孕后被主人赶出去而沦落为妓女。当那个青年在法庭上以陪审员身份又见到被控犯罪的这位女子时,自己的良心深受谴责,于是提出要与她结婚以赎罪。但初稿写完后,作者很不满意,却又一直不知如何是好。直到写了六年之后,才猛地认识到:“刚才去散步,忽然明白了我的《复活》写不出来的原因。……必须从农民的生活写起,他们是对象,是正面的,而其他的则是阴影,是反面的东西。”就这样,作者经过了十年的创作过程,通过艰苦的探索与寻求,不断地修改、扩充、调整作品的时空展现角度、展现范围,前后共写了六稿,才终于完成了这部文学巨著。由此引申,同是叙事体文学的影视剧本创作,在一般情况下,戏剧核展现的第一步,也应首先设计其展现的方位角度与内在层面。
我们再举个例子:
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天国逆子》,题材源于当代的真实案件:一个妇女与一个男人通奸后,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此事被妇女的儿子发现并告到法院,罪犯终于落入法网、被判处死刑。这类奸杀案件很多见,一般作者多习惯表现罪犯的通奸过程与毒杀人命的凶残场面,以传达既定的“罪有应得”的题旨。但是这样的剧本就很难说有什么“创作”可言了。其实,这个案件可供展示的角度绝不止一个,比如可以这个妇女的婚姻状况为主要表现内容,借以揭示其堕入犯罪深渊的背景原因;可以在这个事件的侧面挖掘开去,展示旁观者对儿子把亲生母亲送上刑场这异常事件的各种反应,来表现当前社会舆论的复杂内涵;可以“大胆”地强烈渲染通奸男女非人性的、止于“生命”层面的混沌、热烈乃至癫狂,进而告诫人们不可“忘乎所以”;也可以只深入展示妇女犯罪过程中矛盾复杂的心态,来探析一种犯罪心理……
可供选择的表现角度很多,从哪个角度展示更好呢?这就看编剧或导演对社会生活的把握与对当代人文态势的体味如何了——
如果本剧作者从这个题材中最难把握,也因此最使观众瞩目的母子关系入手,当可使作品获得迥异寻常的社会文化内涵:儿子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因为是母亲在艰难困苦中,一把屎、一把泪将自己与弟弟妹妹抚养成人的,儿子深知母亲对儿女们恩重如山;但同时,儿子又为亲生父亲的惨遭毒杀而不能罢休,必要以法律来伸张正义,让母亲以命抵命。这样,他必然处于一种强烈的内心冲突与外在冲突(社会环境对他的双向逼压)的痛苦与矛盾之中……于是,剧作就可在情与法、传统的伦理观念与现代道德意识的剧烈冲突间,避开正面的犯罪实写,只从案件的这个侧面,起伏跌宕地展示开来。
令人遗憾的是:影片编导者基本上是以正面展示案件的全过程为基础,偏重于事件中的“传奇”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把这个题材“浪费”了。因为它没能表现它可能表现出来的更新、更深,且极具时代感的文化内涵,而止于“逸事奇闻”的传达层面了。
角度设计可以作以下几方面考虑或选择。
方面:正面、侧面、反面。
视野:整体描摹、以小现大、典型化。
焦点:外在世界为主、内在世界为主。
层次:表面层次、内里层次(其中又可区别出不同的层面)。
其实,对客观事物而言,其自身并无正面、反面或者表层与深层之类的分别。分别它们的是审美主体的人(创作者或观众)。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面、反面之类,均是以人的主观限定而论。
一般人们所说的正面,均指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性方面。比如对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现在的中国观众大都以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为其正面表现。然而当时的参加者所认可的正面内容却可能只是他个人经历、见闻的局部场景;而未来的人们对这类事件的观察、回顾,也会有不同于20世纪中国人的角度。
再举更为浅显的例子:对一个虫蛀的苹果,我们人自然将它的全部外形作为观察、认识的正面,而藏于苹果内部的虫子,则当然只将苹果的局部内表面当作它观察、认识这苹果的正面了。
另外,在影视结构体的意义上所说的方面或层次,还包含这样一层含义:即对戏剧核的既定主旨而言,结构体的展现是正面还是反面,是深层还是表层。也就是说,所谓正面、侧面或反面……之类,还要根据戏剧核的主旨来定。
比如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其主旨是要揭露沙俄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贪污腐化、贪赃枉法、以权代法、权就是法的罪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这个戏剧核所确定的主旨,其正面自然应是以大量的上述各方面事实,来直接暴露之。但作者却偏偏从另一种角度切入——以一个冒充钦差大臣的骗子来到某城市,致使这城市内的大小官员如何胆战心惊又丑态百出的种种场面展现前述主旨,让观众在阵阵笑声中,感受与鞭笞那行将就木的社会体制。这,就不是正面,而是侧面乃至反面角度的体现了。
简言之,这里说的角度所包含的一切划分,均以两个基准为前提:第一,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角度;第二,根据戏剧核的既定主旨内涵所区分的艺术展现角度。
下面,简要介绍角度设计的几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