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五、延宕

字体:16+-

所谓“延宕”,就是先使观众(读者)产生某种强烈的期待感,然后,情节进程却有意地出现艺术性的延缓使节奏“拖沓”,令观众着急上火的同时,更增加一种观赏渴望,进而产生整体的叙述张力,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在我国传统评书艺人口中,运用得十分成熟老到,甚至有时明明感到说书人用得已经过分,却仍能使听众不厌其烦、“忍气吞声”地听下去——就因为前面已经调动起来的期待感太强烈了!

比如评书《武松》,有一段是讲述武松与当地恶霸蒋门神打斗比武的故事:说书人预先告诉听众——蒋门神如何身躯高大、武艺超群,又如何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又讲述了施恩如何受其欺辱、要武松为他报仇;而武松本来就是一个疾恶如仇的英雄好汉!若按正常情节,下面当然就是听众最感兴趣的武松与蒋门神打斗的场面了。但是,评书艺人讲到此处,就要施展延宕的手法了:总要极力推迟这个场面的到来,而插入一些并不紧张甚至离开主线的情节或场面——或是讲武松如何能喝酒,本是去打蒋门神,却一路上逢酒馆就进,进去就要喝上三大碗,一连喝了二三十碗,以至连走路都踉踉跄跄……这一**开去,一下就讲上几天;或是大讲蒋门神与张都监等当地豪强的交往,如何巧取豪夺、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这一穿插,又是讲上几天!就这样,充分运用“延宕”,使听众虽然迫不及待又不敢有片时的走神、放松——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个时候,自己最关心的打斗场面会到来,唯恐失之交臂!

在影视作品中,延宕的运用也很多见:强情节型的影片如是,淡情节的作品也常常要用这种手法,以造成特定的艺术张力。如美国影片《陷入情网》:影片描述一对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故事。写实的风格,也不特别注重情节的奇特怪异。但尽管如此,延宕的运用仍然十分突出——

故事内容并不新异,叙述都有“不坏”家庭的一男一女,在商店邂逅,彼此有了好感,渐渐发展、产生了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真正的爱情”,最后终于结为夫妻。如此而已。当观众意识到俩人确是真正相爱而各自的家庭只是种“现实的组合”时,便已经赞同两个相爱者结合在一起了。但若马上符合观众的心愿,影片必然平淡,缺少艺术引力。于是编导者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延宕的技法,使观众总处于一种强烈期盼而不得的状态中,于是一直兴趣盎然、紧张急切地看下去、直到最后结局的出现。

纵使在影片的最后部分,也一再出现情节的延宕:男主人公迫于身外与内心的双重压力,决定离开本市、到外地工作,而临行前,又极想再见一次女主人公。如果这两个相爱的人一旦能够见面,肯定会有观众希望出现的结果(男女俩人拥抱、结合)。但情节发展却绝不能使结局这样轻易地形成。于是,延宕性的情节出现了:先是女主人公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驾车奔向男人家的路上,被开来的火车拦住去路,使她就差几分钟而与心上人失之交臂;再表述男主人公心急情切地往爱人家里打电话,女主人公的丈夫出于防范之心,又偏偏告诉他“内子知道你走,但已经睡下了”。使男主人公情感大受损伤,痛苦而去。观众看到这里,不由得为两个主人公遗憾至极!……一年后,两个人均与各自的家人分手,成了单身,而且又在第一次见面的商店里邂逅——因为旧情浓重,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在与第一次见面相同的圣诞节之日来到这个初次相遇的商店——这时,既已经没有身外羁绊,应该冲动地扑向对方,终成好事了吧?

却仍不!俩人反而十分客气、“友好”地互道了“圣诞快乐”之后,背道而行了——因为男主人公尚在误会中,认为女主人公当初没来送别,已经表明了态度(即不想继续来往);而女主人公则觉得有些对不起对方,觉得已经使对方痛苦过,现在他既然家庭生活过得不错(两人见面后,出于对对方的不了解,都说自己过得不错),就不要再干扰了(尽管自己十分想恢复旧情)……

这样,好不容易出现的一次“重归旧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机会,眼看着又被错过——简直令观众难以接受了!情节延宕到这个时候,才陡然一转,使观众早就盼望的结局出现:两个人都停住脚步,站下来。慢慢地转回身……然后,突然快速地都向跑回来的对方冲去,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至此,影片结束,观众在经历了这样“漫长”的期盼后,才终于如愿以偿,当然便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影片也就取得了成功!

“延宕”的功效,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