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六、伏应(藏露)

字体:16+-

伏应法,或称藏露之法,就是指先设置一个似无特别意义的情节(一般而言,多是小的、细微的情节),让观众漫不经心地看过,并不认真觉察,而到后面,当情节有了重大或奇异的突变时,才感到前面情节已有过铺垫或暗示。这种技法的使用,既可以使情节发展新异奇妙、出人意料之外,又让观众觉得真实自然、本在情理之中。

伏应(藏露)之法,在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皆有所见。

小说篇章,如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先写女主人公因好虚荣,向朋友借一串价值昂贵的钻石项链。这本是很平常的情节,读者都不会怎么在意,而把关注点放在她出席舞会,如何大露光彩上……后来项链丢失,观众都很为女主人公着急;女主人公为还项链,如何欠债累累,又如何用了十年的时间,节衣缩食、耗损了青春,才终于偿还了债务,自己也成了粗俗、憔悴的中年穷女人……正当读者为她深深惋惜,也为她终于还清债务而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情节猛地一震——路遇当年的女友,才得知:所借的项链是假项链,根本不值多少钱,根本用不着为还它而牺牲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当初之所以不想借她,并不是因为项链太好舍不得,而是由于假项链不好意思借给朋友——至此,全部情节大白于观众面前!离奇可笑,但又自然真实,尤其是:这伏笔与照应的运用,不仅仅是增加了情节的起伏跌宕,更重要的是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它绝不是仅仅“玩”技巧!土耳其的微型小说《贿赂》也很好地运用伏应之法,可参见。

戏剧作品中,如莎翁的《奥赛罗》里,那块手帕在剧情刚开始时的出现以及后来它所起的诬陷奥赛罗的妻子苔丝德蒙娜与副将凯西奥有私情,进而推动情节急剧发展,直至酿成悲剧的作用,便是伏笔与照应结合的出色体现;再如莫里哀的《悭吝人》中,先极力描述阿巴公的嗜钱如命,瓦赖尔对阿巴公女儿爱之如命,作为伏笔;然后再使两个人都以自己的理解来推测对方,进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由于有预先的各自心理、性格的体现,所以后面的情节就既巧妙又自然,毫无人工编造之痕了。

影视作品中,最著名的伏应体现,可推美国影片《迷魂记》(又译为《恐高症》):影片开始先表现警长在一次追捕罪犯时,得了恐高症的场面。之后,则讲述了一个与前面情节毫无关联的另一件事——警长的朋友A之妻,突然出现了强烈的自杀欲望,几次要自杀。A十分担心,但又无可奈何,便求助于警长,要他跟踪自己的妻子,以便在她要自杀时及时制止。警长本来因恐高症已经退休,为了朋友妻子的安全,也为了探清她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便答应A的要求。果然,A的妻子几次自杀都被警长及时制止。在跟踪的过程中,警长与A的妻子甚至还产生了微妙的情感。警长便更时时跟随着A之妻,唯恐再出意外。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A的妻子一次突然跑进教堂的钟楼,并向警长作出最后诀别的表示。警长预感要出事,不顾A妻的预先告诫,追进了钟楼。此时,A妻已经登上楼梯。警长也追了上去。但随着楼层的增高,警长的恐高症犯了,一阵强烈的头目晕眩,使他不得不停下脚步。就在这时,已经跑到楼顶的A妻大叫一声,从楼顶跳了下去,当场身亡。目睹了这个全过程的警长,深为自己未能保护好A的妻子而愧疚万分……后来,到外地休养一段时间回来后,警长在街上发现一个女子与A妻长得一模一样!顿时有了某种觉悟,于是接近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则想办法要摆脱他……影片最后,是警长强行把那女子带到那个钟楼,让她向上登楼梯,女子拒绝,警长此时完全明白了当初的“自杀”真相,逼迫女子一定要登上楼顶,自己终于克服了恐高症,也登上楼顶,并向女子讲出A与她共同策划的谋杀A妻的过程。直到这时,影片开始时的伏笔才得到照应——原来A就是利用警长的恐高症,进行了一场让警长当“自杀见证人”的谋杀!

运用“伏应”,要注意两点:

其一,“伏(或藏)”得要自然且不露痕迹,要使观众在不自觉中意识到它却并不十分在意。否则,后面的情节还没有出现,已经让观众猜到,或明显地觉出了作者的“有意为之”,“伏(藏)”便已露,再难产生艺术作用了。

其二,“应(露)”要符合生活逻辑,不可勉强造作。还要应得巧妙,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