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三、關於我國影視創作中“象征”品格的缺乏

字體:16+-

曆覽我國影視發展史,便會很顯眼地看出一種缺失:我們的作品並不很少,但其中具有象征品格的篇章,太少乃至可以說幾乎沒有。象征,總與哲理相融會貫通的,因此,又可以說:我們的影視創作,在哲理體現方麵,太過缺失了。而失落健康哲理的民族,會是健全的民族嗎?忽略或(扭曲)哲理的國家,能是有強希望、大進展的國家嗎?!

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內某種層麵的長遠離失。這種層麵,就是國人缺乏對生命本體、生存曆程“形而上”(或曰“終極關懷”)的思索、探求,很少對現實作哲學層麵上沉思(更不要講“覺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國是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度(盡管千百年來,似乎“佛教盛行”、煙火不斷——其實不過是百姓們在已被統治者閹割、扭曲乃至實用的“迷信”內自欺欺人、愚己愚人而已)。

這,當然有諸多原因。但主要是兩個方麵。其一,我國的生命群體,在源遠流長的曆史過程中,更多地處於“求生存”的境況:災荒、戰亂、暴政、饑餓……使人們連起碼的溫飽尚難滿足,何論其他?其二,則是曆代統治者有意為之了:“牧民”的政治要求必然導致“愚民”的文化政策,於是,凡可使民眾思想升華、境界悟覺的意識形態,又如何能讓它泛濫橫行?!

但是,當曆史已經進入21世紀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滿足於我國影視創作的“文化現狀”,還“隻在”鍋碗瓢盆進行曲間徘徊,便罪莫大焉了。當前,我國正處於體製轉型、曆史變動的重要階段,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人文意識的種種革新(乃至革命),勢必對影視創作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還一味滿足“現實化、具體化”地對社會、人生進行掃描,而不能“兩條腿走路”,就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辜負曆史的期待。因此,在強調對社會人生進行“現實體現”的同時,也應極力改變象征品格作品目前的缺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