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第四節 中西悲劇傳統比較

字體:16+-

研究悲劇創作,有必要對源遠流長的中西悲劇傳統進行一番審視,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才有可能創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內涵又有強烈藝術感染力、既有鮮明時代性又有深沉曆史感的作品來。否則,持一隅之見、坐井觀天,是難成大氣候的。

眾所周知,西方悲劇的傳統源遠流長,從古希臘時期至今,兩千多年綿延不斷,那些著名的經典之作可以說家喻戶曉。

而中國悲劇的傳統如何呢?便看法不一了。

一般都認為,我國悲劇源頭始於元代雜劇,如著名的《竇娥冤》之類;其後,則是明清的戲劇或文學作品,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繼之;再後,則五四以來的文藝作品發揚之……這種說法,不算全錯。但本書以為:這種對悲劇的認識,多少有些拘泥了——其實,在文化內涵、人文哲學層麵上討論中國的“悲劇傳統”時,不必一定隻著眼在悲劇之“劇”上。凡作為文藝篇章、藝術作品,又體現了悲劇品格的,則即便不是“劇”,也可以作為“悲劇對象”加以研究的。

於是,在此要說:我國悲劇傳統的源頭,應該追溯更遠。戰國時《山海經》中“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故事,雖然簡略,我們卻能從中體味到強烈的悲劇精神;《詩經》中描述民生悲苦、社會動**之作,含不含悲劇品格?一曲《離騷》,那撕心裂魄、溶血溶魂、汪洋恣肆的悲痛內心世界的藝術展示,可不可稱為經典篇章?……之後,兩漢的樂府,像古詩十九首中令人回腸**氣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誰能說那不是典型的悲劇精品?而司馬遷《史記》的“李將軍列傳”中講述李廣的一生遭遇及最終的自刎身亡,能說它不具備悲劇意蘊?至於再後,像晉代《搜神記》中“韓憑夫婦”:恩愛夫妻被強權分離,男人自殺以抗議,女人墜樓以自貞,雖死後仍被分開,但是“宿夕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塚之端,旬日而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哀鳴,音聲感人……”看,以此列入悲劇經典,毫無遜色的!至於唐代傳奇,如《長恨歌傳》、《李娃傳》、《霍小玉》……哪一個不使人感歎唏噓、哀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