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二、中西悲劇傳統的美學基調

字體:16+-

一言以蔽之,西方悲劇多表現“悲壯”,中國悲劇常表述“悲苦”。

西方悲劇中的主人公處於逆境或困苦時,多主動出擊、迎戰,並作拚死的戰鬥。在種種充滿英雄主義的抗爭中,極力體現他們超人的毅力、非凡的智慧與無所顧忌的勇敢,他們敢於向壓抑、欺辱自己的敵對價值或勢力公開宣戰,絕不回避厄運、苟且偷安,而是與厄運展開頑強鬥爭。他們可能不斷犯有錯誤,也可能時時暴露出自己身上的種種缺點、病端,並因此而遭到失敗或者毀滅。但悲劇的整體卻在於強調抗爭,強調奮鬥,強調那種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進而使觀眾在英雄的主人公最後失敗時,被喚起激越、亢奮、壯烈或沉雄的審美情感,進入一種“崇高”的境界。

這種美學基調,在早期的古典主義悲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主人公絕非凡夫俗子,基本上王公貴族、英雄偉人,一個個地位顯赫、氣度非凡,他們身上總體現著某種超於凡人的東西。悲劇內容也不是尋常事件、日常情景,而總呈現壯烈、重大、奇特的光環。像我們熟知的古希臘悲劇以及莎士比亞的悲劇,大多如此。即使是後來的平民悲劇,主人公雖為普通百姓,但其身上也總體現出一種英雄氣概,或一種勇於犧牲、幾如飛蛾撲火般的悲劇性豪邁。

在文學作品中,如海明威的名篇《老人與海》表現捕魚老人桑地亞哥在大海上與一條大魚及一群群鯊魚作頑強的拚死的搏鬥,七天七夜之後,終於將大魚拖回,卻已經隻剩白慘慘的一副魚骨——就捕魚的現實收獲來說,老人失敗了;但老人身上所體現的那種與大自然鬥爭的雄偉氣概與不屈精神,卻雖敗猶榮、令人震撼!像梅裏美的名篇《瑪特渥·福爾高納》描述一個父親親自槍殺自己喪失信義的兒子的故事,像更著名的《卡門》描述吉卜賽女郎為自由的愛情與健全的自我寧可死的故事……均體現了西方悲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