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喜劇,起源於古希臘祭祀酒神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而正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人們所承認,且自身也較為成熟,則是在公元前470年左右,當時屬於言論比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榮時代。此時,社會間貧富對立已經加劇,人民的民主權利雖然受到限製,但多少仍有一些言論自由。於是,喜劇由於改變了以前止於庸俗滑稽的淺薄逗笑,而加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性,便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也鞏固了自身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並出現了一大批喜劇作家。其中著名的三位是:克剌提諾斯、歐波利斯與阿裏斯托芬。這裏就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盡管三人在當時都有很大的聲名,但至今天,卻隻有第三位作家阿裏斯托芬傳下來一些完整的作品,而前兩位對於我們,隻“徒有其名”了。
什麽原因?大概就在於阿裏斯托芬的喜劇內容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生活的本質,表現了那個時代人民大眾的呼聲,具有真正的曆史價值。比如他的第一部喜劇《阿卡奈人》,在表麵滑稽醜陋的事件中,卻寄寓著非常嚴肅的思想,它針砭時弊,針對當時統治者的主戰心理,號召訂立合約。作者在劇中指出:戰爭對政治家與軍官有利,而對人民有害,進而主張各個城邦團結友好……再如他的另一部喜劇《鳥》,諷刺當時雅典城市中那些寄生蟲的生活,而以神化幻想方式提出建立一個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隻有勞動才是生存唯一手段的理想社會;在《騎士》中,更大膽地把氣焰囂張的政治煽動家克勒翁描述成愚弄人民的騙子,並在劇中使象征人民的德漠斯返老還童、恢複馬拉鬆時代的精神,以直接諷刺、揭露越來越衰落的雅典民主與越來越腐敗的政治現實……從上述劇作,我們不是已經能夠體會出阿氏喜劇的價值及其之所以受到觀眾歡迎,從而長期流傳下來的原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