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字体:16+-

有人会发愁:“我明白搞创作不能没有生活,可我自己经历简单、阅历狭窄、没有生活啊!”诚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根本没有丝毫生活积累,确是难能创作。只奇怪的是——你既然是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会“没有生活”呢?每个人既然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其生活内容也必定有一定的过程与幅度,因此,也就不能说“没有生活”了。关键是你能不能用清醒深刻的眼光,去挖掘、去发现你自己那块生活中独特新鲜又含普遍性的深层内涵。而每个人既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个体”,也就必然有着强烈“一己”印记的“大众”内涵。当代作家刘心武有句名言:“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口生活的深井。”只要用心体味,总是可以发现些东西的。

普通中学生的日子应该说是再狭窄不过的,可是十五岁的韩晓征却从同学们一起复习功课的小事中,“发现”了涵盖整个当前社会的,在被逼迫的生存竞争中,人性的异化、童心的扭曲现象,读罢令人吃惊;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爱下棋而闹出笑话,本属茶余饭后、鸡毛蒜皮的逸事闲闻,但是以之为生活原型编创出来的《黑炮事件》,哪个观众不觉得它内蕴深刻、涵盖博大,有令人沉思的历史的文化的“话语”、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位与风格?!

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如当代小说创作中,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杂色》、《蝴蝶》,张抗抗的《隐形伴侣》,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索拉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苍老的浮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以及王朔的一些篇章……

佛家语:“任它弱水三千,我只作一瓢饮。”果然大彻大悟之言!文学语言也有类似表述,诸如“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七彩”,等等。因此,只要“写好”自己的那份生活,也就必然写出了大千世界、七彩阳光。

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可写、能写的生活,是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从事影视创作的人有自信。这里,有必要附带说明一句:凡事不可走极端——若一味钻进纯“一己”的牛角尖,只在过分个人化的领域或层面作“浪漫无羁”的遨游,也会走向反面。你的“一瓢”如果与“弱水三千”毫无联系(哪怕只是潜在的联系),你的一滴水根本没有阳光之彩(哪怕只有一彩),就只能藏于深山、备受冷落或伴尔孤墓、独享凄凉了。

当前一些“新进”作者、“当时”编剧已有此倾向,应适可而止才是。